上海交通大学2024年校级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公示
我校2024年度校级教学成果奖于2024年3月启动,至今已完成院系申报和学校评选程序。本届成果奖共收到36个院(系)、部处申报成果115项。学校组织专家对申报成果进行了小组初评、大会终评,现拟确定74个项目获奖,其中特等奖11项,一等奖39项,二等奖24项。名单详见附件。
特此公示,公示期至2024年7月26日。凡对公示结果有异议者,请以书面方式向教务处、研究生院反映,并提供必要的证据材料,以便核实查证。提出异议者须提供本人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联系电话等有效联系方式,凡匿名、冒名或超出期限的异议不予受理。
本科生教学成果联系: jxcg@sjtu.edu.cn
研究生教学成果联系: yumm@sjtu.edu.cn
上海交通大学
二〇二四年七月十九日
上海交通大学2024年校级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
(同一等级排名不分先后)
附件1 上海交通大学2024年校级教学成果奖获奖清单(本科)
序号 | 项目名称 | 等级 | 学院名称 | 领衔人 |
1 | 面向新文科建设目标,学科融合、复合创新的经管本科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探索 | 特等奖 | 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 陈方若 |
2 | 创模式、聚学科、建平台——科产教深度融合的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 特等奖 |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 贺光辉 |
3 | 双碳战略目标下能源动力类“5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特等奖 |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 杜朝辉 |
4 | “大小协同、上下贯通”的新时代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探索与实践 | 特等奖 | 教务处 | 朱燕民 |
5 | 服务生命健康国家战略需求 构筑前沿创新人才培育体系 | 特等奖 |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 邓子新 |
6 | 价值引领,体教融合,协同联动:新时代高校优秀运动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特等奖 | 体育系 | 王坤 |
7 | “数智化”赋能临床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应用 | 特等奖 | 医学院 | 姜虹 |
8 | 卓越口腔医学创新人才培养“大思政”教育体系构建 | 特等奖 | 医学院 | 徐袁瑾 |
9 | 面向新工科的中国工业工程专业培养体系改革与应用实践 | 一等奖 | 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 江志斌 |
10 | 基于“德智美劳”全面发展的材料学科“通识核心课”体系创立与实践 | 一等奖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王浩伟 |
11 | 交叉融合,数智赋能, 智能船舶新课程模块的探索与实践 | 一等奖 | 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 王鸿东 |
12 | 见微知著,破立并举,创新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土木工程教育中的应用 | 一等奖 | 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 宋晓冰 |
13 | 双向奔赴、互耦俱进,构建师生互动生态:电类学生创新与教学发展改革实践 | 一等奖 |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 裴凌 |
14 | 强主力军-炼主引擎-筑主战场:治国理政人才培养的“大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 | 一等奖 | 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 秦川申 |
15 | 构建贯通联动的空天动力课程体系,探索行业驱动的多维协同育人实践 | 一等奖 | 航空航天学院 | 陈方 |
16 | 多元赋能,厚培沃土,打造“四链驱动”创新创业一体化协同育人新范式 | 一等奖 | 化学化工学院 | 王华博 |
17 | 构建“课程-内容-方法”三维一体教学模式,培养水处理卓越工科人才 | 一等奖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何圣兵 |
18 | “虚实结合、数字赋能”面向未来核工业的核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 一等奖 |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 熊珍琴 |
19 | “集中式、精准化、补短板、筑根基”-交大面向本科专项计划生的大学过渡阶段培养实践 | 一等奖 | 教务处 | 仝月荣 |
20 | 智慧司法的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创新 | 一等奖 | 凯原法学院 | 杨力 |
21 | 善用“大思政课”塑造思政育人共同体的探索实践 | 一等奖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邢云文 |
22 | 数智驱动 培养未来媒体业的领军人:“韬奋计划”智能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一等奖 | 媒体与传播学院 | 徐剑 |
23 | 科艺融合、体用并举、联动提升—高校立体化公共美育的探索与实践 | 一等奖 | 设计学院 | 常丹妮 |
24 | 新工科新医科背景下的生物医学工程教学创新改革与实践 | 一等奖 |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 白景峰 |
25 | 法语智慧课程群:深度融合、精准育人与智能化教学体系创新 | 一等奖 | 外国语学院 | 曹慧 |
26 | 大学物理课程分层教学改革 | 一等奖 | 物理与天文学院 | 梁齐 |
27 | 基于“课赛创”的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 | 一等奖 | 学生创新中心 | 熊振华 |
28 | 懂医精药、善研善成—新药科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一等奖 | 药学院 | 侯爱君 |
29 | 人文润术,良医泽众——新时代儿科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探索与实践 | 一等奖 | 医学院 | 季庆英 |
30 | 中法合作临床科研复合型国际化医学人才“全周期”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 一等奖 | 医学院 | 沈柏用 |
31 | 数字赋能、融合创新---以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贯通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一等奖 | 医学院 | 王慧 |
32 | 新时代“云端协同·智领未来”口腔医学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 一等奖 | 医学院 | 蒋欣泉 |
33 | 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重塑与实践 | 一等奖 | 医学院 | 郭晓奎 |
34 | 新医科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应用 | 一等奖 | 医学院 | 王兵 |
35 | 双涵养 三强化,心怀“国之大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一等奖 | 致远学院 | 吴晓玲 |
36 | 面向产教融合的智慧能源工程人才培养 | 一等奖 | 智慧能源创新学院 | 刘晓晶 |
37 | 思政引领,知识重构,案例赋能 ——《经济学原理》课程思政立体教学体系的构建 | 二等奖 | 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 罗守贵 |
38 | 基于SCHTEAM模式的“法语+工科”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 | 二等奖 | 巴黎卓越工程师学院 | 师亦超 |
39 | 以计算思维为核心,打造通识教育的创新实践 | 二等奖 |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 高晓沨 |
40 | 思行合一——电子工程专业创新实践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 二等奖 |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 吴林晟 |
41 | 夏季公共选修课SDG系列“在线国际合作学习(COIL)”的探索与实践 | 二等奖 |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 郭亮 |
42 | 加强教学设备自主研制,构建多层次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 二等奖 | 航空航天学院 | 吕新颖 |
43 | 五系并举、四合相融,构建图学课程教学生态新范式 | 二等奖 |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 蒋丹 |
44 | 强交叉融通,塑系统思维,打造工业工程创新型优质人才培养模式 | 二等奖 |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 潘尔顺 |
45 | 以人为本,多维联动,督导并举: 本科教育教学督导工作探索与实践 | 二等奖 |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 夏唐斌 |
46 | 课程教学创新的多元路径及实践探索 | 二等奖 | 教学发展中心 | 梁竹梅 |
47 | 训练软实力、赋能班主任、突破合作育人瓶颈——拔尖创新人才软实力全方位提升体系 | 二等奖 | 教学发展中心 | 王力娟 |
48 | 支撑创新教学模式的智慧教学空间构建与应用 | 二等奖 | 教育技术中心 | 沈宏兴 |
49 | 博约相济 科艺融合:人工智能时代人文通识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 | 二等奖 | 人文学院 | 汪云霞 |
50 | 强基固本,培养数学学科创新复合型人才 | 二等奖 | 数学科学学院 | 楼元 |
51 | 新时代基于教学病例库建设与应用的影像医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 二等奖 | 医学院 | 汪登斌 |
52 |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生殖系统教学改革与实践 | 二等奖 | 医学院 | 邬素芳 |
53 | 新医科背景下复合成长型护理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 | 二等奖 | 医学院 | 方琼 |
54 | 医学教育新趋势下的消化系统教育改革与实践 | 二等奖 | 医学院 | 房静远 |
附件2 上海交通大学2024年校级教学成果奖获奖清单(研究生)
序号 | 项目名称 | 等级 | 学院名称 | 领衔人 |
1 | 交叉融合,多维塑造,文化引领,培养制冷低温业顶天立地的拔尖创新人才 | 特等奖 |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 王如竹 |
2 | 扣好学术规范“第一粒扣子”构建研究生诚信育人新体系 | 特等奖 | 医学院 | 刘玮 |
3 | 创新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讲好中国故事”全球青年领袖 | 特等奖 | 媒体与传播学院 | 牟怡 |
4 | 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卓越工程师全球胜任力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一等奖 | 巴黎卓越工程师学院 | 张文明 |
5 | 以部部共建为特色,构建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的科教融合育人平台 | 一等奖 | 海洋学院 | 周朦 |
6 | AI引领-学科交叉-产教融合:面向智慧交通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 一等奖 | 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 胡昊 |
7 | 立足可持续发展、培养全球化领袖:“亚洲校园”跨学科、交叉型、高层次研究生培养十年建设 | 一等奖 | 研究生院 | 王茜 |
8 | 面向生态强国,构筑强基础、重融合、促引领的环境专业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 一等奖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曹心德 |
9 | 面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求的神经科学交叉融合、创新育人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一等奖 | 医学院 | 徐天乐 |
10 | “跨境+在地”驱动多元国际化,培养材料类拔尖创新人才 | 一等奖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杭弢 |
11 | 产学融合特色的低碳国际化专业型硕士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 一等奖 | 中英国际低碳学院 | 赵长颖 |
12 | 面向新质生产力之药学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 一等奖 | 药学院 | 张翱 |
13 | 面向新时期新需求的物流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 一等奖 | 中美物流研究院 | 耿娜 |
14 | 构建大格局,首创大融合,涵养大情怀——新型教师教育“交大范式”的探索与实践 | 一等奖 | 教育学院 | 王琳媛 |
15 | 面向课程创新、协同育人、竞赛赋能的混合式育人模式(C3-HTS) | 二等奖 |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 孙锬锋 |
16 | 以激活文化语境为旨归的文学人类学课程创新设计实践 | 二等奖 | 人文学院 | 叶舒宪 |
17 | 立系统观、强领域性、重实践感:总体国家安全观引领下应急管理专业博士的复合型能力建设 | 二等奖 | 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 于峰 |
18 | 面向健康中国需求的内分泌代谢高端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和探索 | 二等奖 | 医学院 | 陆颖理 |
19 | 面向未来的“创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二等奖 | 外国语学院 | 余静 |
20 | “全员性、全要素、全时域、全过程”的安全教育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 | 二等奖 |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 瞿叶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