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科研训练》课程选课通知
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高水平科研跨学科创新人才,我校联合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开展世界顶尖名校教授科研训练课程。哈佛、耶鲁、剑桥、牛津等世界顶尖高校终身教授将亲自在线授课,并选拔优秀学生参加暑期线下科研实践,共同完成相关领域研究课题。
本计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科研基础训练阶段,二是科研实践阶段。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科研基础训练课程由专业知识拓展(13周)+科研策略与论文写作(5次)两个板块组成。秋季两个板块同步进行。
专业知识拓展由授课教授负责课纲与教学设计,全程采用英文授课。教授将围绕该研究方向的学科背景和理论知识展开启发式教学。学生将系统掌握研究方向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与研究视角,同时构建批判性思维模式、提升跨学科学习能力,为下一阶段的科研实践打下坚实基础。科研策略与论文写作由来自藤校或G5级别英美顶尖院校、拥有丰富论文教学经验的专业写作导师,针对论文写作的信息检索、结构框架、文献引用、发表规范等通识内容展开讲解,训练学生的英文学术写作思维,提升科研素养与写作能力。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国际化拔尖创新⼈才科研训练》 (课程代码RES1102)
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
学时学分:48学时,计3学分
该部分训练内容在我校教学信息服务网中统一合并为一门虚拟排课课程,具体上课时间需要自行详细了解相应课程的详情。课程内容介绍详情:https://itstp.neoscholar.com/
二、上课时间及学习方式
1. 上课时间: 秋季学期 2024年10 月 12 日-2025 年 1 月 5 日,共 13周,专业知识拓展(13周直播课)+ 科研策略与论文写作(5次录播课)同步开设。10月12日(第3周周六)开始正式上课,每周一次课,多数课程安排在周六或周日上课。
2. 本课程以在线直播方式教学,外方教授纯英语授课,可在线互动,在线作业,在线辅导。同时每 50 人配备一名助教辅导学生学习。
3. 考核形式:考勤、作业、期中考试、期末考试。
4. 教学系统链接:https://student.neoschool.com/#/passport/login(具体课题选择也是在该平台)
三、选课与考核
选课学生最低英语要求听说读写无障碍, 口语流利(4 级 500 分、托福 80 分或雅思6分及以上)。课程的选退课、中期退课流程与普通课程一致,均需要在学校教学信息服务网上进行。课程考核包含课堂互动、课后作业、期中期末考试等,最终成绩以P/F计入成绩大表。
该门课程选课分为两个步骤:选课期间在学校教务系统选课,确定总体选课名单;9月28日起在“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平台二次选课,选择具体的课程研究方向。
1. 教务系统开放报名( 9月21日 -9月25日)
选课期间,在学校教学信息服务网i.sjtu.edu.cn上选择“ 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科研训练(RES1102)”课程。选课时间具体要求等请参阅《上海交通大学2024-2025学年秋季学期第三轮选课通知》(https://www.jwc.sjtu.edu.cn/info/1222/116451.htm)
学生可以通过链接https://itstp.neoscholar.com(或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课程介绍页面查看全部课程信息以及教授的简历,具体上课时间等。
2. 学生账号开通并关联认证学号( 9月26日-9月27日)
选课结束后,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将学生信息录入 NeoSchool 教学系统,通知学生登录 NeoSchool 教学系统,为学生开通学习账号。学生收到通知后可登录平台通过本人手机号完成注册、关联学号以获得上课权限, 此后学生即可开始了解和熟悉教学管理系统的使用。
3. 选择具体研究方向与调整(9月28日–10月10日)
9月28号 0 点起学生将可以登录 NeoSchool 教学系统完成具体教授和研究方向的选择。学生在系统中注册课程时必须选择申请成为正式学生。正式学生限制为每门课 200 人,如课程报名满员,学生依然想加入课程的,可通过本系统向教授提出申请超员加入课程。学生需要以全英文填写申请表并提交至教授,如教授端批准,则学生仍可成功注册该课程。
9月28 日至10月21日期间,学生可以试听课程并自由更换教授。 10月21日24时后课程选项将完全冻结,学生无法再更改课程。
4.选课联系人:毛老师,电话18901930064。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为暑期科研实践。
在本课程的学习中表现特别优异的学生将获得教授录用函,于2025暑期前往科研实践基地与国际知名教授共同完成特定课题的论文研讨与写作。暑期科研实践拟在全球范围内选择八到十所名校设立科研实训地点,其中包括牛津大学、南洋理工大学以及国内 985 高校,最终安排以后续通知为准。
(2024 年国内暑期科研实践地点:上海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