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成果完成单位 | 成果完成人 | 成果名称 | 奖次 |
1 | 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 胡昊,孙健,尹静波,谢驰,陆林军,金建钢,史小宁,徐萍,宋元斌,路庆昌,朱祎 | 建设国际航运本科全英文课程体系,培养一流交通运输人才 | 特等奖 |
2 |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 奚立峰,章俊良,吴静怡,陈璐,王彤,来新民,姚振强,顾希垚,蒋丹,郭为忠,邵华,吴艳琼 | 面向制造强国建设,培养创新型工科人才 | 特等奖 |
3 |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 邹卫文,解蓉,蒋乐天,李力利,吴林晟,林巍峣,吴侃,高怡祯,熊红凯,刘兴钊 | 电子工程系“厚基础重实践”本硕博贯通人才培养体系 | 特等奖 |
4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张澜庭,韩延峰,戎詠华,孙坚,陈秋龙,赵冰冰,王乐耘,邢辉,吴雪艳,周伟敏,马晓丽,李伟,李晓玲 | 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材料组织结构的表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元化教学 | 特等奖 |
5 | 数学科学学院 | 乐经良,陈贤峰,刘小军,黄建国,咸进国 | 加强应用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一数学实验课程的建设和深化 | 特等奖 |
6 | 农业与生物学院 | 陈火英,龚强,刘杨,张荻,左开井,周选围,蔡润,葛海燕,唐克轩,潘俊松,张利达,吴娟,黄宁廷 | 基于农业“种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特色课程的建设 | 特等奖 |
7 | 药学院 | 彭崇胜,傅磊,徐蓉,孙海英,王梦月,刘忠,邱明丰,沈琦,李晓波,李哲 | “线下翻转与线上慕课结合”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中医药文化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 | 特等奖 |
8 | 医学院 | 郭晓奎,胡翊群,钮晓音,梅文瀚,郁松,姜叙诚、富冀枫、丁文龙、张君慧、汤雪明、王一飞 | 基础医学ASK全人教育体系的实践与推广 | 特等奖 |
9 | 致远学院 | 王维克,汪小帆,何士刚,邵志峰,杨颉,吴晓玲,吴海燕,林依洁 | 好奇心驱动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特等奖 |
10 | 密西根学院 | 郑刚,Kwee Yan Teh,黄佩森,Chien-Pin Chen | 基于ABET能力要求与过程化管理的本科人才质量保障体系 | 特等奖 |
11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姜斯宪,黄伟力,洪梅,顾锋,陈鹏,陈锡喜,施索华,张玉瑜,鲍金,高玉林 | 立德树人:思政理论课教学共同体综合改革 | 特等奖 |
12 | 创业学院 | 赵旭,朱健,方曦,姜伟,付宇卓,杨根科,林立涛,张瑞,马腾飞,冯霞,何芳宇,王鸿东 |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孵化”全链条培养的实践 | 特等奖 |
13 | 教务处 | 吴静怡、付宇卓、丛峰、胡洁、刘昭、吴益锋、孟佳、郝彬卉 | 基于院校协同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控制体系建设 | 特等奖 |
14 | 研究生院 | 王亚光,杨升荣,孔令体,杨大伟,许敏,彭志科,唐宁玉,李亚纯,殷卫海,林赫,马艺馨,曹心德,陈科,傅磊 |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综合改革与实践 | 特等奖 |
15 | 学校牵头项目 | 吴旦,张安胜,徐国权,沈丽丹,吴刚,姚仁忠,蒋宏,刘宇空,苏卓君,沈宏兴 | 基于学生发展理论构建环境育人“大课堂”的探索与实践 | 特等奖 |
16 | 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 宋晓冰,陈思佳,刘西拉,邱国志,高圣彬 | 探索“寓教于做”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 一等奖 |
17 |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 熊振华,奚立峰,习俊通,莫锦秋,方俊华,王彤,赵亦希,蔡小春,刘英翠 | 构建大机械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课程体系,培养“新工科”复合型人才 | 一等奖 |
18 |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 杨明,翁正新,陈彩莲,李少远,杨博,王冰,王伟,李柠,鲍其莲,赖晓阳 | 从精品到共享,《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改革与实践 | 一等奖 |
19 |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 张峰,殳国华,张士文,郑益慧,方向忠,许少伦,王自珍 | 建设数字化云课程群,践行“学生为中心”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 一等奖 |
20 |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 陈卫东,周越,姚莉秀,王冰,王景川,翁正新,卢俊国,邬晶,杨根科 | 具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 创新型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 | 一等奖 |
21 | 物理与天文系 | 郑茂俊,陈洁,符长波,钱冬,李贻杰,刘江来,张小灵,史志文,金贤敏,刘林飞,管丹丹,贾金锋 | 研究型系列物理专业实验建设与实践 | 一等奖 |
22 |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 蒋群,何丽明,胡洪波,张雪洪,李志勇,王威,彭华松,祝新德,钟建江,杨立桃,陈峰 | 强化应用研究型能力培养的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一等奖 |
23 | 人文学院 | 丁晓萍,汪雨申,刘元春,徐真 |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 一等奖 |
24 | 化学化工学院 | 马紫峰,吴卫生,贺益君,沈佳妮 | “过程工程导论”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实践 | 一等奖 |
25 | 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 周林,唐宁玉,张晓丽,钱军辉,郑兴山,康聪娟,汪海徽,史苗,辛玉芳 | 多重并举,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 一等奖 |
26 | 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 冯芸,吴文锋,唐宗明,张晓丽,宋月琴 | 服务需求,对接行业:安泰金融硕士项目培养体系建设 | 一等奖 |
27 | 外国语学院 | 常辉,胡文杰,沈炎,纪小凌,张荔,戴融融,金霞,赵晓红,张利东 | 我校本科英语拔尖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一等奖 |
28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李春杰,孙承兴,于晓娟,李佳,蔡俊,林燕,瞿赞,胡晓芳 | 依托科研与产业,建设环境科学与工程特色创新实验平台 | 一等奖 |
29 | 医学院 | 章雅青,袁晓玲,陆斌杰,吴觉敏,王彩凤,胡静超,王琳,徐志晶 | 开发医学系列慕课,创新和实践混合式教学模式 | 一等奖 |
30 | 媒体与设计学院 | 薛可,李本乾,李武,李晓静,余明阳,刘少雪,王延峰,阎峰,李永久,吴舫 | 马新观主导、多平台协同、学研创并举的新闻传播创新实践育人模式 | 一等奖 |
31 | 致远学院 | 俞勇,汪小帆,李冰,John Edward Hopcroft,汪燕,范文芳 | 探索大师领衔的国际合作新模式,培养计算机学科拔尖人才 | 一等奖 |
32 | 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师学院 | 钟圣怡,袁怡佳,陆佳亮,欧亚飞,邵凌翾,李真珍,高晓楠,李萍 | 持续性考核模式在高等基础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 一等奖 |
33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朱健,陈华栋,史宏波,谈毅,赵昕,蒋立峰,牟鲁霞,余晓蔚,王培丞,李莹莹 | 建设“读懂中国”形势与政策示范课,推动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 一等奖 |
34 | 工程训练中心 | 张培艳,范成杰,陶波,李翠超,董德礼,徐季旻,金晔,王留芳,凤玉明,郭建福 | 项目引导实践的工程训练基础课程内涵建设 | 一等奖 |
35 | 党委宣传部 | 朱敏,曹杰,胡昊,杜欣,李厚锐,高璐,金雪,张林芝 | 基于“互联网”全生态系统的新媒体育人创新模式探究和实践 | 一等奖 |
36 | 教务处 | 付宇卓,田夏,秦惠洁,张淑敏,吴益锋 | 兴趣驱动,学研融合,传承创新的本科生研究计划(PRP)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 一等奖 |
37 | 慕课(MOOCs)研究院 | 江志斌,王维克,张峰,蒋丹,蒋建伟,余建波,章雅青,苏永康,陈博君,李睿,徐臻,李红梅,彭崇胜 | 基于慕课的中国高校学分制优质教学共享体系建设与实践 | 一等奖 |
38 | 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 蔡军,张健,曹永康,赵冬梅,刘杰,张炯,王浩娱 | 培养传统文化与国际视野相融创新人才 探索中国建筑史地域性教学改革与实践 | 二等奖 |
39 | 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 王磊,汪学锋,夏利娟,杨建军,刘蓉洁 | 对接海洋强国国家战略,加强科研实战练兵,培养国际顶尖人才 | 二等奖 |
40 |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 章俊良,杨培中,曹其新,程先华,赵新明,陈泳,陈江平 | 依托机械工程,注重学科交叉,创建工科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 | 二等奖 |
41 |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 赵长颖,王平阳,王彤,王丽伟,欧阳华,叶强,洪芳军 | 耦合梯度实践的热学融合教学模式 | 二等奖 |
42 |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 李建华,邱卫东,周志洪,马进,孟魁 | 基于网络靶场的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创新及应用 | 二等奖 |
43 |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 高晓沨 | 计算机科学理论基础教育对推动本科生创新实践发展的探索研究 | 二等奖 |
44 |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 严正,王君艳,许少伦,谢宝昌,宋依群,孙佳,徐青菁,佘焱,周荔丹,张君 | 电气工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 二等奖 |
45 |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 徐昌庆,杨小康,杨根科,方向忠,蒋乐天,刘涛,刘云启,张光林,王承宁,颜历,陆佳华 | 建设片区共享研究生实验教学中心,提升区域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水平 | 二等奖 |
46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董安平,冯凯,毛建伟,孙宝德,疏达,王俊,李铸国,吕维洁,祝国梁 | 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优化“卓越工程师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研究 | 二等奖 |
47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李明,杭弢,凌惠琴,高立明,丁冬雁,谢尉慧 | 校企联合培养微电子材料领域急需专业性人才 | 二等奖 |
48 | 物理与天文系 | 胡其图,李晟,袁晓忠,邓晓,顾志霞,张小灵,吕智国,刘当波 | 创建课内外协同的大学物理教学环境,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性教学改革 | 二等奖 |
49 |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 乔中东,秦敏君,庞小燕,蒋群,何丽明,闫晓梅 | 以应用为导向,全面提升本科生遗传学知识应用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 二等奖 |
50 |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 张溥明,周申申,赵俊,张雅婷 | 寓思想教育于专业教育 —— 全方位育人教学模式实践 | 二等奖 |
51 | 人文学院 | 吴剑锋,李柏令,翟宜疆,莫筱玲 | 以“学在交大、用于海外”为目标的研究生海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 二等奖 |
52 | 化学化工学院 | 章烨,谢小敏,杨国强,郑少瑜,张万斌 | 强化研究型实验课程建设,培养科研 型本科人才 | 二等奖 |
53 | 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 彭勃,钟杨,林冈,张俊华,郑华 | 公共事务专业全英文教学培养体系建设 | 二等奖 |
54 | 外国语学院 | 张荔,丁红卫,林铃 | 创新型、国际化、跨学科人才学术英语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 二等奖 |
55 | 农业与生物学院 | 于冰沁,车生泉,王玲 | 基于案例资源库的风景园林生态规划设计课程studio实践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 | 二等奖 |
56 | 医学院 | 杨伟国,费健,徐懿萍,沈宇辉,钱莹,陈玮,朱佳敏,陈怡,顾倩,龚震晔 | 基于高校思政教育的医学人文与伦理教育体系建设和创新实践 | 二等奖 |
57 | 医学院 | 江帆,高怡瑾,季庆英,陆梅华,王莹,殷蕾,任宏,步军,鲍南 | 新形势下儿科教育模式的构建 | 二等奖 |
58 | 媒体与设计学院 | 韩挺,孔繁强,董占勋,李鹏程,苏晓静,袁珂 | “双创”引导下“科艺”结合的设计3.0人才培养模式 | 二等奖 |
59 | 航空航天学院 | 战兴群,宋文滨,杨永胜,马威 | 航空航天研究生学术英语 | 二等奖 |
60 | 继续教育学院 | 张伟,李艳君,周丽琨,王彦,张铭,陈俊,肖熙,何恬 | 校企合作,开展继续教育,培养船舶智能制造专业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 二等奖 |
61 | 工程训练中心 | 李劲松,汤国亮,冷春涛,楚朋志 | 开放式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平台探索与搭建--以C200运行实施为例 | 二等奖 |
62 | 学指委、团委 | 林立涛,朱健,蒋立峰,张洋,叶定剑,顾希垚,龚强,沈燕明,吴玉瑛 | 铸魂·引领—— 打造和夯实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平台 | 二等奖 |
63 | 教学发展中心 | 邢磊,梁竹梅,邱意弘,王竹筠,邢海娜,马莹,谢艳梅,李鲍,邢雯婷 | 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体系的构建 | 二等奖 |
64 | 研究生院 | 杨根科,张国栋,刘黎,张勇,樊琳,陈兵 | 基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 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 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