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学生的通知
当前位置: 首页 -> 面向学生的通知 -> 正文

大学,给生活以力量

发布日期:2014-05-04    点击量:

大学,给生活以力量

作者:蔡达峰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青春有很大的能量,充满活力,敢于进取,精力旺盛,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充满憧憬。把‘青春能量’发挥好,需要一种方向。这个方向能够帮助你们对一些重要事情作出好的判断,从而形成一种正能量。”日前,在复旦“星空讲坛”上,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为大学生作了题为“大学,给生活以力量”的报告。本报今天刊发演讲实录摘要,以飨读者。

  

生活态度很重要

  生活态度比专业态度重要。要处理好三类事情:一是自己和物的关系;二是自己和别人的关系;三是自己和自己内心的关系

  我今天讲“大学,给生活以力量”,是想请各位始终关注自己的生活。你们在学业当中遇到的困难或成功,得到的喜悦或悲伤,都是生活态度造成的,生活比专业重要得多。大学生是专门从事学习、没有职业的成年公民。没有人会认为你们还不懂事,但事实上,你们确实没有独立从事的职业。习总书记在纪念五·四座谈会上讲到了“青春能量”。青春有很大的能量,充满活力,敢于进取,没有太多顾虑。精力旺盛,求知欲强,一学就会。想象力丰富,充满憧憬,但青春也有弱点。在大学期间,你们面临着大量人生中非常重要而现实的选择。你们的痛苦,往往是因为在这些选择中,深感自己积累得不够。要谈朋友,怕把握不准;要找工作,又不知道老板会是什么样的;想创业,又缺少资金。你们没有经济积累,缺乏生活经验的积累,也未对社会做出过自己独立的或必要的贡献。所以,你们做事难免犹豫,容易遭到挫折,有时会觉得挫折很大。把“青春能量”发挥好,需要一种方向。这个方向能够帮助你们对一些重要的事情做出好的判断,从而形成一种正能量。社会对青年人应该宽谅,但青年人不要奢望得到宽谅,要从严要求自己,敢于做又善于做。无事别惹事,有事别害怕。人生其实一直需要自我把握,把握不住会很痛苦。

  在我看来,生活态度比专业态度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专业态度就是生活态度。态度是做事情的动机,动机不一样,动力就不一样,生活态度对行为有决定性作用。生活要处理各种事情。大致来说,生活要处理三类事情。一是自己和物的关系。很少有人会拒绝财富。但如果说为了财富而活着,估计大家也不赞同。那么这个“度”到底在哪里呢?二是自己和别人的关系,包括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这种关系或融洽,或敌对,这两种状态都要自己正确选择。三是自己和自己内心的关系。有时人会自己折磨自己,既想要,又不愿意去做,这种纠结很难自拔。纠结的核心主要还是关于财富和他人。

  生活有各种态度。生活是我们毕生学习的科目。要处理好这些关系,需要成熟的态度。

  有人讲,儒家的态度是“拿得起,敢担当”。它主张担当责任,鼓励有作为。但拿得起是不容易的,一旦发生了问题,往往就可能逃跑。道家“看得开”,主张知足常乐,不用追求得太多。佛家“放得下”,它把人生看成是一个轮回,世界是无常的,所以还不如放下。人生总得要有自己的态度。依我来看,应该拿起自己的责任,看开自己的利益,放下自己的欲望。

  在处理不同事情的时候,我们的态度往往不一样。梁漱溟《人生的三路向》中说,人生的态度,一叫“逐求”,他认为西方人对功利的认识很理性,既激发欲望,又有理性的制约。另一种叫“厌离”,它是宗教的,转过身去不求了,也无欲了,进入另一个境界。宗教人士对利益和个人欲望的态度确实特别,不能否认它有很大的力量,我们经常会烦恼的事情,在那里便不是烦恼,这是他们的境界。还有一种叫“郑重”,他认为这就是儒家的人生观,承认道德可以控制欲望。

大学生活很现实

  抵挡住各种因素的干扰,经受住各种利益的诱惑和考验,保护好学生的求知欲和教师的学术和教学热情,形成一种最基本的良性机制

  大学是教育和学术的机构,但从事教育和学术之路并不平坦。大学生活也相当现实,充满干扰。过去说大学是“象牙塔”,这是指学术、学问、知识的高深,但从事学术的人也是社会人,也在经受着各种利益的诱惑和考验,自己与自己也会过不去。对于学生来说,求学之路看上去简单,但其中遇到的干扰也会影响学业。比如,有的同学因为身体不好放弃学业,这是被迫的,可见健康比学业更重要;有些同学因行为不当,造成违纪而离开了学校,这是很被动的,可见行为比学业更重要;还有些学生因兴趣转移而离开大学,认为有比大学读书更好的出路,比尔·盖茨就是其中之一,这是主动的选择。事实上,更普遍的现象在于,人在学校,身在教室,心已飞得很远。不想读自己的专业,却不舍得离开学校,感到迷茫,这也是非常痛苦的。影响学业的事情很多,学术有时并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儒林外史》里的范进,好不容易中举,却成了神经病,学问治不了他的病。我们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学业,这是现实的问题。

  对于教师来说,并非因为有了学术的职位,就能有学术成就,甚至未必始终对学术有兴趣。有很多因素使得教师对学术产生歧义。李政道先生说,学术研究需要每天用十多个小时,连续坚持几十年,这是出成就的前提,但未必能得奖。我们每天有很多事情要去应付,我们甚至还乐此不疲,本业哪能不荒芜呢?教师要负起责任,还要始终关心学生。能这样做,好老师不用评选,自身就在学生心目当中。孔子一生从事教育,艰难地周游列国,到处碰壁,但成了圣人。因为他持续地宣传做人的道理。复旦大学的创始人马相伯先生提出“科学救国”,自己“毁家兴学”,把良田、土地以及现金全部捐做教育,两袖清风。他创办复旦,这么多学生从震旦转过来,就是被他的人格魅力吸引。他不需要招生宣传,马相伯到哪里,学生到哪里。他百年华诞的时候,中共中央给他发的贺电是“国家之光,人类之瑞”。“国家之光”就是国家的光明,有这样的人在,国家肯定有前途。复旦大学还有很多这样的教授,比如说中文系的贾植芳教授,他说:“既然生而为人,又是知书达理的知识分子,毕生的责任和追求就是努力把‘人’这个字写得端正一些。”他二十多年被关押或管制劳动,还能保持如此达观的生活态度,这真是人格的力量。

  对于大学来说,保护好学生的求知欲和教师学术的热情,自然会有动力。学生好学,教师乐于研究,教学相长,这是一个学校最基本的良性机制。最怕的是,师生对教学无热情,大家完成任务各奔东西。大学如果想要师生保持学术热情,它就要有自己的态度。这个态度集中表现在它与社会的相处过程中。大学如能在困难的时候坚持住自己的价值观,那是对学生和老师最大的帮助。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就是靠着教育的精神凝聚师生,师生无处不在探究,没有教室照样维持教学关系。它能感召人,是因为它坚持了大学的价值。复旦还有一位老校长李登辉,是一位非常虔诚的教育家。他前往南洋募捐,感动了很多华侨,募到的资金建了江湾校舍。他有很多重要的教育思想,比如,“知识本身并非终极目的,也不是提高人的地位、激发人类物欲的手段,知识带领我们走向真理。”复旦服务、团结、牺牲的精神,复旦的校训,都是他任校长时提出的。“笃志”很重要,学生不单是来学知识的,也不是来学一技之长,还要养成持之以恒的志向。

  大学中的老师和学生,其实都担当着社会的责任。蔡元培先生说,一个社会中的人如果都只顾自己的欲望,那就像千万脱缰的野马在狂奔,不可能有秩序。一个好的社会,需要大学中的人树立良知,培养理性,把自己的欲望控制在恰当程度,并且给别人发展以机会,这样社会才会真的和谐。

提倡理性、自主、勤奋

  坚持生命中最本质、最重要的东西,比如生命、自由、尊严、平等、善良等。个人素养和社会责任所匹配,个人要求和社会贡献所匹配

  我们大学提倡的生活态度,我以为应该有这样几个重要的内容,一理性,二自主,三勤奋。这样的生活态度差不多可以使自己的生活稳步前进。大学是最理解人生真谛的地方,学术追求的是真理,教育关注的是优秀公民。把追求真理的态度和关心人的态度结合在一起,那就应该追求人生真谛。

  我们靠人格来处世。人格不同,处理结果就不同。无论做什么事,学什么专业,碰到什么问题,都应始终坚持把握生命当中最本质、最重要的东西,比如生命、自由、尊严、平等、善良等,它们不是具体的物,却能驾驭物、驾驭人,是我们应该去追求的。这个道理越明确,生活就越安稳。

  复旦大学在推行通识教育。通识教育说到底就是培养完整的人格。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的自由教育,指的就是培养心灵,发展理性。教育给予心灵的是一种理性的力量,它教人懂得坚持什么、放弃什么。现代通识教育是为了培养优秀公民,如哈佛通识教育宣言所说的,要使公民能够享受终身学习的乐趣,适应变化的环境。在变化的社会中保持自己的方向并从中感到快乐,这是通识教育要回答的问题。蔡元培先生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使被教育的人,完成他的人格与人类文化史上能尽一份力的责任。”我们受教育,是为了增强自己发展自己的能力,自然就不依赖外部。

  人有各种欲望,所以有各种追求,最难的是一生有一个明确的方向,追求重要的东西。这个方向能长期坚持,当然需要理性。我们有时候追求这个,有时候追求那个,在追求中还会有困惑和迷茫。你们到大学里来求学是为了什么?为了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这是抽象的回答。提高自身的能力是用来做什么的?我觉得可以从两方面想。一方面是为自己的身心健康,使自身越来越强大。同时,也要对社会有所贡献,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两个目标是合一的、客观的。先强大自己,再服务社会。如果不服务社会,就没有人会承认你的强大;如果自己不强大,也没有办法贡献社会,个人与社会是结合在一起的。

  有一位名人说过,人生有三大错误:德薄而位尊,志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就是说个人的素养要和他的社会责任所匹配,个人对社会的要求要与他对社会的贡献所匹配,所以要追求自我完善。年轻时的追求最怕因小失大。为了一点分数,把学位证书丢了;为了学位证书,把性命送掉了。还有一种不理性的追求,就是经常变动。当然,更不要自暴自弃,如果放弃追求,社会能指望你什么呢?

  追求需要冷静地理性分析。一位名人说过,年轻人学会冷静,心智就成熟了。冲动是魔鬼,什么东西最能使人冲动?一个是虚荣心,我们都有虚荣心,年纪越轻,虚荣心往往越强。但人不能靠别人的表扬活着,也不能因别人的批评而活不下去,人要靠自己活着。虚荣心表现在各个方面,谈恋爱、找工作,都会有虚荣心,但都没有实质性意义。遇事冷静想想,就会比较理性,看法比较客观。郁闷的时候,不妨冷静想一想原因,找到了原因,一半的烦恼就没有了,大不了就这么点事。要能坚持追求,不受外界干扰,不受自己的虚荣心、物欲的干扰,这样才能在生活当中成熟起来,把握住自己。

  生活似流水,河道是自己疏通的,否则问题就会囤积起来,形成自己都控制不了的局面。人生的道路其实就是开挖生活的河道,关键是不能虚度年华。

  一是必须勤奋,必须慎重。我们要很努力做好每天的事情,把大学毕业当作生活的开始,那是对生活的不理解。生命开始,生活便开始;生命结束,生活便结束。有人向胡适讨教人生的道理,他的回答是,人生本无所谓意义,出生之前并无约定。出生以后,我们每天所做的事,才决定了生活的意义。有人说,一个人的成绩取决于晚上八点到十一点,因为这是自己可以控制的业余时间。如没有这样一种时刻勤奋的态度,当下不好好过,等待着毕业以后,等待着工作以后,经常发誓明天重新做人,那是耽误自己。把当下的事情认真做好,这就是最实在的收获。

  二是不能陷于当下,无论成败,都要向前开拓。我们当下一定会有挫折,但无论遇到怎样的挫折,一定要向前看,往前走。生活的主人是自己,没有人会在乎你停不停止、前不前进。一定要把当下看作过程,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情绪上、精神上不能沦陷。实在困苦的时候,可以去看看小说,设法把自己从消极的困境中解脱出来。教育就是要摆脱心灵困境,大学应该培养这种自我救赎的能力。 

坚持独立自强的人格

  人格说到底是自我控制能力,理智地放弃才能成功地追求,奉献是一个人独立自强的最高境界

  自身价值体现在对社会的奉献之中。人格是个人最大的力量,这话很抽象,但是真谛。通识教育告诉我们,生命的感悟最重要,所以要读经典,看历史、文化、社会中积累下来的人生经验。文学作品集中体现人的生活态度,揭露消极的东西、鼓励积极的东西。不要把大学教育纯粹当作专业学习,即便是专业训练其实也不是单一的,当兵练武难道不锻炼意志?运动员训练难道不培养团队精神?如果纯粹把教育当成工具,人的问题不谈了,那是很肤浅的。我们一定要培养自己强大的内心,完善自己的人格。犹如一辆车,知识给予了动力,装上刹车和方向盘,才合成人格的力量。人格说到底就是自我控制能力,就是控制自己的欲望和能力的平衡。

  人格的基础是独立,人格不依赖别的东西。独立才会使人成熟,有独立精神的人不会感到寂寞、孤独或无助。当我们受到外界干扰的时候,自持的能力确实有待提高。大学里应该培养学生独立自强的精神。要敢于担当,尊重自己,开拓胸怀。独立的精神最难实现的是放弃,理智地放弃才是成功的追求。我们善于争取,但是否善于放弃?

  今天的社会,鼓励人人都做强者,争取得到,有谁愿意做贤人?贤人不咄咄逼人,但有很强的自控能力。我们鼓励自己不断去得到,但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得到,倒把精力分散在各处,不能聚精会神。理智地放弃往往比争取得到更困难,一个有独立精神的人应该懂得放弃。爱因斯坦说过,做你要做的,不要想你想要的。他在回顾大学生活时说“我能成为一个有中等成绩的学生也就该心满意足了。我逐渐学会抱着某种负疚的心情自由自在地生活,安排自己去学习那些适合于我的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大学毕业后的5年里,他当过技校辅导老师,做过家教,在专利局里当过临时工,但发表的三篇论文帮他获得了诺贝尔奖和博士学位。他说:“在我最富于创造性活动的1902年至1909年间,我就不用为生活而操心了。对于我这样的人,一种实际工作的职业就是一种绝大的幸福。”作为一个平民,爱因斯坦的日常生活并不靠特殊的智慧。如果他对科学深感兴趣,他就可以在他的本职工作之外埋头研究他所爱好的问题。他不必担心他的努力会毫无成果。这是人生的定力,是理智的放弃,因此他才能写出高水平的论文。

  独立是每个人自由发展的基调,也是全人类自由发展的基础。有独立精神的人才能奉献于社会,奉献是一个人独立自强的最高境界。一个人能够把握住自己的欲望,实际上也是在应对和他人的关系。自己所做的事出于自愿,不是图别人回报,这样的人生才快乐,这个意识应该提倡。自己做的事情对别人有利,难道不就是自身价值的实现吗?此外还想得到什么呢?自己的价值体现在对别人的奉献之中,得到你帮助的人越多,你的价值就越大。如果能这样想,独立精神就有了很高的境界。独立不是自私自利,而是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最高境界的负责,就是付出不指望别人对等的回报。每个人都怕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好的回报,于是就选择不付出,总有一天自己也不会得到帮助。独立精神对整个社会是很重要的,大家不自私自利,大家都有得到帮助的可能。

  各位同学,你们正在人生的关键历程,你们最富有思想活力,最善于学习,就像有了大功率的发动机,如找到源源不断的能源和可以控制的方向盘,你们就能一生幸福,并带着大众一往无前地前进,希望大家都做生活的智者,把握一生,珍惜当下。(蔡达峰)

  
 [相关链接]

    蔡达峰,男,1960年生。同济大学建筑系本科、硕士、博士。1990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93年至今在复旦大学工作,曾任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任、教务处处长等职务。   著有《历史上的风水术》和《堪舆》,发表“文物学基础”、“世界遗产学研究的对象与目的”等论文。曾获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宝钢优秀教师奖和上海市育才奖。  在十多年的教学管理工作中,他高度重视素质教育和人格教育,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在学分制建设、通识教育及核心课程、住宿学院、自主招生选拔等改革中有深入的实践和思考,发表了不少教育改革的文章,出版有文集《大学:为了学生与社会》。  现任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复旦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链接:http://www.jyb.cn/high/sjts/201404/t20140407_577108.html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