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学生的通知
当前位置: 首页 -> 面向学生的通知 -> 正文

知识分子与工农—— 纠结一个世纪的关系

发布日期:2013-12-16    点击量:

知识分子与工农

—— 纠结一个世纪的关系

裴毅然

最近,网传一位五旬工人之语: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标志着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对待工人农民的态度,考验一个民族的道德良心。无论一甩而出还是经久提炼,此语相当意义上触及中国思想界一直十分敏感的纠结点——到底如何摆放知识分子与工农的关系?

五四以来,从劳工神圣老妈子文学无产阶级文学通俗文化,直至文革五七道路上山下乡运动,工农化长期占据意识形态主导地位。一句我是大老粗,地动山摇,没文化少知识反而成了炫耀资本。燕京生萧乾当年最大的愿望就是与胡同口钉鞋老头调换成分。因为,知识分子乃人皆可踩的臭老九,天生资产阶级,对工农负有原罪。不仅全社会鄙视知识分子,党内知识分子干部也长期吃瘪。

据中组部1983年统计,全国2200万干部,大学程度21%,高中42%,初中以下37%81万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大学文化仅6%,高中22%,初中以下72%。 这一现象在党委系统尤甚。县委一级,大学程度只占5% 1982年十二大,大力提拔知识分子,中委大学程度也仅占348%,政治局委员、候委中285%,书记处455%;国务院各部长大学学历50%(原39%),省级42%(原20%)。

文化低的当领导,文化高的当下属,时称老粗管老细。工农干部只懂革命不懂建设,一谈建设便斥为偏离革命大方向,一谈经济便不屑一顾。

其实,他们不懂如何建设,只能革命。更麻烦的是:无知者管理社会,自必按照他们对世界的低俗理解设计秩序、制定标准。也因为无知,面对问题拿不出办法,只能搬用教条,这也是教条主义之所以大行一时的社会土壤。

1978年,工人、干部、知识分子的年收入分别为:652元、661元、670元。 显然,知识没有转化为财富,社会分配没有体现知识就是力量3550岁中专以上480万知识分子,生活困难。 同时,全社会因知识分子的受压而长期徘徊不前,各种社会欠账严重积压,国家经济濒临崩溃(其实已经崩溃)。

确实,如何对待知识分子,体现了一个民族与国家的文明程度。反右、文革证明:一个以无知为尚的社会,当然不可能走上知识化科技化。缩小三大差别,不应通过压低知识分子去迎合工农,只能提高工农文化,实现全社会的知识提升。贬低知识分子,抑高就低,当然摆错价值序列。

另一方面,尊重知识分子并不等于回过身得贬低工农,决不能用当年工农化贬臭知识分子的态度去歧视工农。相反,尽量让工农共享社会发展均值,一个不能少地带着工农一起跑,共同进入现代化文明社会,尽量让每一位中国人有尊严地度过一生,摆脱只有贬低别人才能抬高自己的社会态势,让社会成员自觉追求文化,而非因无知而无格……要言之,共同提高才是我们今天应予确立的社会追求目标。

很清楚了:没有上层建筑的知识分子,社会无法走向文明;没有经济基础的工人农民,社会亦不可能存在,也转不起来。说到底,解决这一组社会关系,或曰上个世纪中国思想界之所以一直未能解决好两者关系,最关键的还是哲学能力不够,即把握中庸的水平、保持平衡的能力太差,不是顾此失彼,就是顾彼失此。

半个多世纪,阶级学说以贬知化开道,将知识分子视为工农天然之敌,刻意夸大两大群体的对立,迎合民间低级趣味的贬知化。你想想,无知者能够合法有理的痛嘲知识分子,翻身其上,能不爽么?岂非赚了又赚?

从今天的社会态势来说,尊重知识分子乃是追求效率追求发展的需要,尊重工人农民则是维护公平的需要。处理好两大群体的关系,等于码正社会价值序列,拿捏住有效处理社会矛盾的抓手。

随着科技化程度的提高,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化,既然全社会已经必须生活在知识化之中,尊重知识分子看来渐渐不能问题。现在应着重解决工农中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如何让弱势群体分享社会前进成果,确实考验着一个民族的道德良心

所谓社会发展、文明提高,刻线之一就是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度。窗外站着饥寒交迫的乞丐,窗里美味佳肴的富人能吃得安心么?如果还能吃得安心,难道不是道德良心出了问题?

1、李锐:《新形势下的用人之道》(198412月)。参见《李锐论说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8年版,第601页。

2、李锐:《正确对待知识分子和选拔干部的问题》(198212月)。参见《李锐论说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8年版,第553页。

3、《胡乔木传》编写组编:《胡乔木谈中共党史》,人民出版社(北京)19999月第1版,第219220页。

4、于建嵘:〈工农边缘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原载《中国社会导刊》2003年第11期。参见刘鹤守编《呼唤——19982007年言论选本》第三册,200811月自印本,第8889页。

5、陈云:〈关于改善中年知识分子生活待遇问题的意见〉。参见《知识分子问题文献选编》,中组部、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出版社(北京)19835月第1版,第174175页。

(责任编辑:杨光)

来源链接:http://dajia.qq.com/blog/331746037401218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