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单位 | 成果名称 | 成果完成人 | 奖次 |
1 | 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 全方位、多层次和多路径的国际化经管类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 | 周林、李垣、唐宁玉、万国华、张晓丽、汪海徽 | 校长教学奖、特等奖 |
2 |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 贯穿实践教学的课程内涵建设,培养交叉复合型创新人才 | 章俊良、奚立峰、林赫、朱利民、代彦军、蒋丹、邵华、吴艳琼 | 校长教学奖、特等奖 |
3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面向行业和企业需求,构建“材料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体系 | 王敏、李明、王国祥、刘睿、谢尉慧、陈华栋、吴国华、吕维洁、何树先 | 校长教学奖、特等奖 |
4 | 医学院 | 创新型、国际化口腔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成效 | 张志愿、沈国芳、冯希平、郑家伟、张建中、郭 莲、唐国瑶、沈 刚、梁景平、陈万涛、张丽莉、曹 霞、孙 韫、张 伟 | 校长教学奖、特等奖 |
5 | 教学发展中心 | 目标专一、需求牵引,业务多元、服务至上——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的实践 | 高捷、邢磊、梁竹梅、王竹筠、谢艳梅、马莹、颜萍、林志新 | 校长教学奖、特等奖 |
6 |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 “大类招生、特色培养”的电类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 李少远、张峰、高怡祯、盛斌、何广强 | 特等奖 |
7 | 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 振动力学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 蔡国平、刘延柱、余征跃、于洪洁孙峰、吴勇军、陈龙祥、陈玉坤 | 特等奖 |
8 |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 以强化科研实践能力为导向的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陈峰、闫晓梅、蒋群、张霞、曹阳、丛峰松、韦朝春、何丽明、秦敏君、郑有丽、祝新德、王莲芸、林志新 | 特等奖 |
9 | 物理与天文系 | 以学生学习效果为驱动力的大学物理教学研究与实践 | 董占海、高景、李铜忠、袁晓忠 | 特等奖 |
10 | 医学院 | 基于器官系统的整合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 郭晓奎、富冀枫、梅文瀚、郁松、胡翊群、钮晓音 | 特等奖 |
11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国际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 张德良、孔令体、王敏、朱申敏、张澜庭、陈科、冯传良、陆敏、梁加淼、杨文红 | 一等奖 |
12 | 媒体与设计学院 | 基于MOOC背景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唐诗宋词人文解读》的课程实践 | 李康化 | 一等奖 |
13 | 法学院 | “判例研讨·沙盘推演·实案移动”卓越法科人才培养的课堂立体化改革 | 杨力、顾祝轩、李俊明、朱芒、袁利平、刘永沛、叶永禄、骆云 | 一等奖 |
14 | 教务处 | 基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模式改革与探索 | 吴益锋、付宇卓、张淑敏、郑益慧、田夏 | 一等奖 |
15 | 数学系 | “随机模拟方法与应用”课程建设 | 肖柳青、韩东、朱佳俊 | 一等奖 |
16 | 医学院 | 复合型高级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富冀枫、张美娇、李鸣燕、张 浩、 杨 云 | 一等奖 |
17 | 密西根学院 | 企业赞助的创新教育平台 | Vincent Chang、李冕、徐凯、马澄斌 | 一等奖 |
18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 施索华 | 一等奖 |
19 |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 生物医学工程博士生培养机制改革探索 | 童善保 | 一等奖 |
20 | 工程训练中心 | 基于Web-enabled数字化平台的工程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探究 | 曹其新、吴彪、陆顺寿、 张培艳、李翠超、徐季旻、凤玉明、陈文磊、张执南 | 一等奖 |
21 |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 搭建国际化实践教学平台,助推自动化创新人才培养 | 陈卫东、王景川、王贺升、赵群飞、卢俊国 | 一等奖 |
22 |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 学生为主体注重能力培养的细胞工程多元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 | 李志勇、钟建江、吴际、闫晓梅、蒋群 | 一等奖 |
23 | 外国语学院 | 上海交大“拔尖创新人才” 英语能力建设的教改实践 | 宋娜娜、纪小凌、胡开宝、叶曦、常辉、叶菊仙、赵晓红、罗勤、何琼 | 一等奖 |
24 | 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 跨学科交叉互动,校内外资源互补,高起点探索研究型建筑学本科教育新体系 | 范文兵、赵冬梅、刘小凯、宋晓冰、宣湟、卢琦、王浩娱 | 一等奖 |
25 | 船建学院 | 打破惯性思维激发博士生创新潜能 | 沈水龙、许烨霜、吴怀娜、杜守继 | 一等奖 |
26 | 人文学院、学指委、团委 | 原创话剧《钱学森》 | 朱健、林立涛、方曦、汪雨申、刘佳林 | 一等奖 |
27 |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 电力系统自动化课程全方位互动教学探索与实践 | 刘东、解大、汪可友、李国杰、杨镜非王西田、许少伦、张明 | 一等奖 |
28 | 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教学版块构建的路径探索 | 郑华、翟新、张学昆 | 一等奖 |
29 |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 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生程序设计能力构建和培养 | 黄林鹏、陆朝俊、姚天昉 | 二等奖 |
30 | 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 工程领域交叉学科课程教学与学生科创结合模式研究与实践 | 孙健、胡昊、彭仲仁、宋元斌、陆林军 | 二等奖 |
31 |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 基于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学科特点的本科生国际交流 | 赵俊、张雅婷、莫良金、周申申、殷卫海、邱意弘 | 二等奖 |
32 | 媒体与设计学院 | 《 媒介批评》(Media Criticism)理论教学与案例库建设 | 姚君喜 | 二等奖 |
33 | 学指委 | 系统推进全程多维生涯教学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 林立涛、侯士兵、沈延兵、李春梅、宣璇、张仁伟、顾希垚 | 二等奖 |
34 |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 教学方法多元化,实验实践链路化,英文教学全面化,综合提升《通信原理》精品课程质量 | 蒋铃鸽、陶梅霞、刘伟、袁炎、林巍峣、杨宇红、李安琪 | 二等奖 |
35 |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 工业工程创新型高端人才培养改革模式 | 陈峰、江志斌、奚立峰、潘尔顺、蒋祖华、王磊 | 二等奖 |
36 | 数学系 | 搞好数学基础课教学,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 | 坂内英一、姜翠波、周春琴、周洁 | 二等奖 |
37 | 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 构建全新“品牌管理课程体系”,均衡施教,培养面向21世纪的优秀人才 | 李杰、顾锋、余明阳、王良燕 | 二等奖 |
38 | 工程训练中心 | 产出驱动、组长负责、学长牵引、师团把关、文化引领模式的创新人才孵化模式 | 李劲松、凌芳、王乐天、宋立博 | 二等奖 |
39 |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 以实践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探索集成电路工程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 付宇卓、郁美娟、谢憬、郭筝、莫亭亭、王国兴、潘文捷、雷钰 | 二等奖 |
40 |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 信息时代下图学课程的知识结构与教学形式的改革与实践 | 蒋丹、杨培中、赵新明 | 二等奖 |
41 | 药学院 | 以学生为中心与以新药为载体的《药物研发实验》课程建设 | 邱明丰、张宝红、周文、王彦、赵文娟、王泽剑、吴飞、魏晓慧、刘燕 、苏靖 | 二等奖 |
42 | 外国语学院 | 《基础德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 李宝鸿、黄晓艳、范黎坤 高亚祯、 王韶阳 | 二等奖 |
43 | 国际教育学院 | 面向留学生的全英语中国文化公共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 | 郭恋东、陈怡、顾颖 、潘倩菲、李仕健、陈婷珠、刘滢 | 二等奖 |
44 |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 递进式电气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 | 严正、王君艳、张沛超、姜建民、许少伦、罗利文、谢宝昌、孙佳、徐青箐 | 二等奖 |
45 | 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 对接留学生在华竞争力培养需求,探索交通运输经济示范课程建设 | 史小宁、金建钢、尹静波、胡昊 | 二等奖 |
46 | 农业与生物学院 | 生物技术教育课程建设与应用 | 周选围、赵静雅、王玉亮 | 二等奖 |
47 | 外国语学院 | 基于语料库平台批判性思维指导下的医学英语教学模式实践与探讨 | 朱琦、王霏、李秉怡 | 二等奖 |
48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专题案例研究》 | 汪胤、陈锡喜、周泽红 | 二等奖 |
49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本科生“计算材料学”核心专业课: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金朝晖、张澜庭、顾剑锋、彭雄奇、韩秀君、孔令体、孙锋 | 二等奖 |
50 | 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 轮机工程机电控制技术实验室建设 | 张维竞、邓真全、王志敏、张小卿 | 二等奖 |
51 |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Bio-X研究院、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农业与生物学院 | 在非生命专业博士研究生中进行生物学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乔中东、邓子新、贺林、童善保、殷明、唐克轩 | 二等奖 |
52 | 人文学院 |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大学语文》的深度开发与建设 | 丁晓萍、文学武、刘元春、陈玲玲、汪云霞、施立峻、符杰祥、王宇平、张玉梅 | 二等奖 |
53 | 医学院 | 医学法语教学中的多主体、多模式国际合作的创新实践 | 沈柏用、张 勇、富冀枫、邵 洁、张文慧、刘志宏、郭晓奎、郑民华、李宏为 | 二等奖 |
54 | 医学院 | “性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 陈 斌、狄文、王鸿祥、缪 青、徐勇、马庆良、鞠强、竺常赟、吴震溟、马丽、严斌、葛赟、顾卓伟、潘展砚 | 二等奖 |
55 | 医学院 | 国际化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梅文瀚、张勇、王慧、高红、沈理 | 二等奖 |
56 | 医学院 | 医学影像学多模式教学图像库建设对读片能力提高的价值 | 许建荣、吴华伟、华 佳、周滟、朱炯、公绪华 | 二等奖 |
57 | 医学院 | 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健康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 | 施榕、朱静芬、谢庆文、蔡泳 | 二等奖 |
58 | 医学院 | 大型医学仪器设备模拟实验教学在医学检验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 | 倪培华、王也飞、胡翊群、丁磊、倪麟 | 二等奖 |
59 | 医学院 | 基于自主-探究-合作的护理整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章雅青、王彩凤、吴觉敏、徐云、袁晓玲、章惠英、贾芸 | 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