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学生的通知
当前位置: 首页 -> 面向学生的通知 -> 正文

课程简介

发布日期:2013-03-22    点击量: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信息(Course Information

课程代码

Course Code

CH934

*学时

Credit Hours

48

*学分

Credits

3

*课程名称

Course Name

(中文)汉字文化

(英文)Chinese Characters and Culture

课程性质

(Course Type)

通识核心课

授课对象

Audience

全校本科生

授课语言

(Language of Instruction)

汉语

*开课院系

School

人文学院中文系

先修课程

Prerequisite

授课教师

Instructor

刘元春

课程网址

(Course Webpage)

http://cc.sjtu.edu.cn/G2S/Template/View.aspx?action=view&courseType=0&courseId=6870

*课程简介Description

汉字既是承载传统文化的重要介质,也是属于文化的一部分。文字学自古就是“国学”的基础,是最富于民族特色的核心文化元素。层次有二:一是以文化的观点看汉字,探寻华夏文明对汉字的起源、演变规律、结构方式的作用;一是从文字角度看文化,探究汉字的性质、功能对华夏文明的适应程度及作用,从而判断汉字的发展方向。

主要内容:

1.梳理汉字发展演变史:书体——甲、金、篆、隶、草、行、楷;载体——甲骨、青铜、陶瓦砖、货币、玺印、石刻、简牍、帛、纸;

2.分析汉字承载文化的若干领域:政治、思想、思维、美学元素;

3.形成重要理念、探讨重大问题:网络语言文字、汉字热、汉字数字化、规范化、繁简之争、汉字国际推广、汉字教学。

教学目标:

1.通过系统讲述汉字发展演变史、分层概述汉字承载的数千年中华文明,提升传统文化在当今高等教育中的地位。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汉字观,在汉字发展方向及重大问题面前,能够具备正确的是非观和思想倾向。

3.在数字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力推动现代汉字规范,从理论和根基上,教会学生警醒和反思不规范用字现象,自觉维护汉语言文字的纯洁与健康。

4.通过激发学生对汉字文化的兴趣,使其在接受和传承中华文化中,审美情操和人格素养得以提升。

*课程简介Description

The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ulture is a professional required course that faces to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undergraduate.Chinese character has a long history and profound cultural background. The course is composed of two parts: one is we look at Chinese character in cultural perspective, and study the role that Sinic Civilizationbrought to the origin, evolvement rule, and form of Chinese character; the other is we look at cultural in character perspective, and study the adaptation and role that the nature and func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 brought to the Sinic Civilization, so that we can identifiethe prospects ahead of Chinese character. We attempt to combine characters and culture, so that we can show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 at characters class more comprehensively.

Chinese character is an important vehicle and se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and whole social environment nowadays,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gains worse and worse. The objective of the course is show the essence and charm of Chinese character more comprehensively to the students. Then cultivate and inspiretheir interest,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by absorbing and passing the Sinic Civilization. In addition, they can build up a clear understanding and fixed position of many problems, such as the nature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 and set up a right outlook on it.

课程教学大纲(course syllabus

*学习目标(Learning Outcomes)

1.当下迅猛发展的网络技术及整个社会环境,使得传统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缺失越来越严重。本门课程旨在将汉字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尽可能全方位的展现给学生。具体做法上,首先从梳理汉字书体演变过程中,将各历史阶段的各种文字形体呈现出来,继而从中探寻文字发展理论、规律及定位,然而按照不同类别概述汉字所承载的文化意蕴。

2以往的中小学教学中,注重的是生字的认识和使用,对于汉字的历史却因时间条件而无法展开,甚至有些学生还不清楚汉字各发展阶段的先后顺序,更不用说对汉字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及重要现象是否能够以正确的汉字观来面对。本门课结合整个二十世纪汉字所经历的多舛的命运,比如“废除汉字”、“汉字拉丁化、拼音化”、“简化”、汉字热、恢复繁体字、两岸文字统一及改革、汉字数字化、汉字国际传播与推广、“汉字整形”等,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汉字观,纠正“优劣论”等各种错误或倾向,在二十多年来英语热的背景下,形成合适的理念来面对汉字的前途和命运。

3当今,汉字的传播及书写正经历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巨变。不难看到青年人中汉字书写能力持续下降,确实堪忧。在汉字数字化的生存环境中,汉字将如何前进?使用汉字的人又将如何面对?对待“火星文”、“生造字”、“字母词”等等现实问题,我们又该如何面对?本门课将从理论和根基上,教会学生警醒和反思不规范用字现象,督促学生自觉改正并维护语言文字的纯洁和健康。

4汉字蕴涵了丰富的美学元素和特性,从书法艺术、文学艺术以及文字游戏传统角度展示汉字的美学元素,将会直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对于相关的汉字与科学技术、思想哲学、民俗习惯、政治等领域,用个案解读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更深层地领悟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和深邃,从而得以提升其品格素养。在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人格养成三大格局中,努力向人格养成的目标推进。

*教学内容、进度安排及要求

(Class Schedule

&Requirements)

序次

教学内容

学时

课堂教学

讨论

辩论

(第812次课,每次1学时)

课外阅读及大作业

标目

内容

第一讲

绪论(汉字文化概说)

语言与文字;汉字的性质;汉字的起源及产生、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

3学时

3学时

第一步是问题导入。第二步是具体内容讲述中融入圆桌议题

每一讲都会列出相关参考书目,按照教学要求,布置学生阅读相关文献,并适时进行课堂报告。假期结束前,撰写一篇2500字以上的学期论文。论文主题选取汉字与文化相关联的任一层面,尤其要注意在论述中阐明自己的汉字理念

第二讲

甲骨与甲骨学

甲骨、甲骨文、甲骨学

3学时

3学时

第三讲

甲骨文识读

初步认识、解读甲骨文中的常见字、基础字

3学时

3学时

第四讲

青铜器及金文

青铜器、金文、金石学

3学时

3学时

第五讲

汉字的“春秋战国”

大小篆、六国文、鸟虫书、陶瓦砖文、货币文、玺印文

3学时

3学时

第六讲

今文字概述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碑刻简牍帛纸、敦煌学

3学时

3学时

第七讲

汉字的表意系统

“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汉字演变规律

3学时

3学时

第八讲

汉字与政治

避讳、书同文、文字狱

3学时

2学时

火星文等网络用语用字应不应该该废除

第九讲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学

文学的意象特征、文学欣赏、文学形式;对联、联边、回文、离合诗

3学时

2学时

高校应不应该减少大学外语,增加汉语汉字教学

第十讲

汉字与书法

书体变迁、书法演变、域外书法

3学时

2学时

小学阶段应不应该恢复繁体字教学

第十一讲

汉字与文字游戏

测字、字谜、美术字、文学中的文字游戏、取名择字

3学时

2学时

“舒”即舍弃自我才舒心,这类汉字教学法应不应该提倡

第十二讲

汉字与传统思想及思维方式

汉字与传统思想、汉字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2学时

2学时

汉字未来会不会走上拼音化的道路

第十三讲

汉字域外传播——韩国

汉字在韩国的古今流变及产生的异域文化

3学时

3学时

第十四讲

汉字域外传播——日本

汉字在日本的古今流变及产生的异域文化

3学时

3学时

第十五讲

汉字域外传播——越南

汉字在越南的古今流变及产生的异域文化

3学时

3学时

第十六讲

汉字与少数民族古文字

汉字与少数民族文字的关系、基于汉字产生的少数民族文化

3学时

3学时

*考核方式

(Grading)

考核的方式有:

1书面作业提交;

2实践活动(课堂演讲、课堂辩论);

3出试卷。

最终的成绩评定由课堂表现、期中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组合而成。

1平时成绩占30%(参与课堂、课下作业的比重各占1/2);

2期中成绩占30%(分组辩论中小组得分和个人得分的比重各占1/2);

3期末成绩占40%。

*教材或参考资料

(Textbooks & Other Materials)

授课教材为授课教师撰写的《汉字文化导论》讲义。其他参考书目有:

[1].     白冰《中国金文学史》,学林出版社,2009年版。

[2].     曹念明《文字哲学》,巴蜀书社,2006年版。

[3].     曹日昌《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4].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陈梦家著作集》(《考古学专刊》·甲种第二号),中华书局,1988年版。

[5].     陈垣《史讳举例》,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

[6].     (日)池田温著、张铭心、郝轶君译《敦煌文书的世界》,中华书局,2007年版。

[7].     杜石然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8].     (日)富谷至著、刘恒武译《木简竹简述说的古代中国——书写材料的文化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9].     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10]. 戈父《古代瓦当》,中国书店,1997年版。

[11]. 郭沫若《卜辞通纂:附考释·索引》,《考古学专刊》第九号,(台)大通书局,1976年版。

[12]. 韩建业等《中国古代钱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 何九盈《汉字文化学》,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4]. 何九盈等《中国汉字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5]. 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6]. 何兹全《中国古代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7]. 侯印等《中国文字游戏大百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8]. 黄德宽等《< 说文解字>与儒家传统——文化背景与汉字阐释论例》,《江淮论坛》,19946)。

[19]. 李并成《敦煌学教程》,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20]. 李明君《中国美术字史图说》,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21]. 李荣《文字问题》,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22]. 李万春《汉字与民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版。

[23]. 李学勤《中国文字与书法的孪生》,《中国书法》,200211)。

[24]. 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25]. 刘兵《早期汉字的整理与规范》,《青海社会科学》,20031)。

[26]. 刘正成《中国书法全集》,荣宝斋出版社,1990年版。

[27]. 刘志成《汉字与华夏文化》,巴蜀书社,1995版。

[28]. 刘志基《汉字体态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9]. 陆和九《中国金石学讲义》,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30]. 罗常培《语言与文化》,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

[31]. 罗福颐《古玺印概论》,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32]. 马承源《中国古代青铜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3]. 马衡《中国金石学概论》,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34]. 钱存训《书于竹帛——中国古代的文字记录》,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4年版。

[35]. 裘锡圭《汉字形成问题的初步探索》,《中国语文》,19783)。

[36].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37]. 荣新江《敦煌学新论》,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8]. 孙雍长等《秦汉时期的汉字规范》,《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6)。

[39]. 孙雍长等《宋元明清时期的汉字规范》,《学术研究》,20064)。

[40]. 庆正《钱币学与碑帖文献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1]. 王凤阳《汉字学》,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

[42]. 王建《中国古代避讳史》,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3]. 王宇信《中国甲骨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4]. 王作新《汉字结构系统与传统思维方式》,武汉出版社,1999年版。

[45]. 肖少北等《汉字学习对儿童思维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16)。

[46]. (东汉)许慎著、(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47]. 叶其峰《古玺印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版。

[48]. 殷荪《中国砖铭》,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49]. 臧克和《中国文字与儒学思想》,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50]. 詹绪佐、朱良志《中国古代测字术》,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1]. 詹鄞鑫《“书同文”的历史回顾与现实问题的解决思路》,《中国文字研究》第八辑,大象出版社,2007年。

[52]. 詹鄞鑫《20世纪汉字性质问题研究评述》,《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3)。

[53]. 章琼《20世纪汉字文化研究评述》,《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2)。

[54]. 张涌泉《汉语俗字研究》,岳麓书社,1995年版。

[55]. 赵平安《试论秦国历史上的三次“书同文”》,《河北大学学报》,19943)。

[56]. 郑有国《简牍学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7]. (台)钟柏生《古文字与商周文明》(第三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2年版。

[5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甲骨文编》,中华书局,1965年版。

[59].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汉字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语文出版社,1988年。

[60]. 朱承平《细说字谜》,岳麓书社,2005年版。

[61]. 邹晓丽《基础汉字形义释源》,北京出版社,1990年版。

其它

More

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与课下自学相结合。

课堂讲授主要围绕汉字发展演变史本体知识、基本理论及个案剖析汉字所体现的文化现象等内容展开,并辅以大量的专题讨论。由于汉字文化浩如烟海,课堂讲授并不能满足学生对本门课程所涵盖内容的需求,故而需要根据所掌握的学习方法,在课外积极主动查找相关文献,研读并转化为知识储备,打好文字、文献学功底。

2.理论阐述与实际践行相结合。

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增加师生互动环节,创造学生践行理论知识的机会,努力做到学有所用,并实现教学相长。具体做法上:课上,每次授课都会组织圆桌议题进行讨论,后半学期每次授课则增加课堂辩论环节,通过互相学习和合作研讨,对所学知识加以消化吸收;课外,布置社会调查及街拍作业,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汉字问题(诸如用字不规范、生造词等),用相机和笔头记录下来,培养学生珍惜汉字资源、维护汉字纯洁的习惯。

3.纸质媒介与数字传播相结合。

以往这类课程的教学偏重书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串讲,但本门课程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采用大量视频及多种可视化资料(如各种艺术形式中的汉字美学),将汉字文化课程每一专题的内容,用图文并茂、声乐结合的方式,生动地展现出来,做到纸质媒介与数字传播相结合,不仅能大大激发、培养学生对汉字文化的兴趣,而且会引导学生在“读图”中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4.问题带动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以问题带动教学,由思考提升能力。上课伊始,以预设问题的方式,导入新内容的讲解,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课堂当中,适时提出问题,分组讨论,在讨论中激发灵感;课堂结束,针对围绕汉字文化出现的热点问题和热点话题,布置问题,学生课下准备,下次上课进行演讲;期中考核,布置命题,分成团队,课下合作,课堂进行辩论,在“唇枪舌战”中碰撞火花。通过大量、多样的问题,不断推动学生养成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备注

Notes

备注说明:

1.带*内容为必填项。

2.课程简介字数为300-500字;课程大纲以表述清楚教学安排为宜,字数不限。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