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学生的通知
当前位置: 首页 -> 面向学生的通知 -> 正文

放任自流的五月

发布日期:2012-06-01    点击量:

放任自流的五月

----和苏西·罗托洛《放任自流的时光》在一起

兰草

手中的这本---由陈震翻译的《放任自流的时光》,201111月第一版,20124月第二次印刷。半个月里,放任自流地阅读,放任自流地在书上做着笔记,记下所思所想,心情如同在度罗马假日,也象去了一趟格林威治村,和鲍勃、苏西一起过了一段有着波西米亚情怀的日子。 ----题记

                             

给心情放个假

 才下过雨,格兰的小路干干净净的,清晨的风儿微微流动,我步履轻盈,好象行在云天。

园林里的泥土湿润,草叶葳蕤,树木葱郁,五月的生气蓬蓬勃勃。

天意,人心,自在。

如果你来了这里,就给你的心情放个假--享受一段放任自流的时光吧。

见到《放任自流的时光》书名,禁不住的欢喜涌了出来。

放任自流,多么写意的生命状态。象行驶在大海的船儿,勇敢地追波逐浪;象大山里的孩子,尽兴地顽皮嘻戏奔跑;象置身在广阔草原,任思维脱僵驰骋千万里。

从阅读苏西的自序开始,我的心灵脉博就与苏西、鲍勃的情感脉博和他们所处那个时代的脉博一起跳动起来。

爱不释手,相见恨晚……,有的词语只有亲身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当中的意味。

我甚至在公司培训班上课时,玩起了学生时代的花样:桌上放着“ISO国际标准,手上拿的是格林威治村的鲍勃·迪伦们。课间休息,已经熟识的老师走到面前,拿起我的书,无声翻阅时流露着柔和的表情....,见老师没有批评,我便无所顾忌了,也让我放任自流一回...

这是苏西的一本回忆录,如苏西在自序中所言,她和迪伦的事在长达四十年的时间里始终缄口不语....”,还有些秘密,它们依然埋藏在更深的地方,..它们将永远被埋藏...”

改变初衷,也是不得已。

有些秘密随着时光流逝变得无足轻重起来,而且,随着迪伦的名声越来越大,有关他的、与真相相去盛远的传记和文章,无处不在,大量出版。

鲍勃是诗人、叛徒、摇滾明星、流浪儿、冒牌货、牛仔、避世者.....,众说纷芸。

苏西写下了她的回忆,还原了一个她眼中的迪伦,一个走下了神坛的真实迪伦,一个有着不诚实一面的迪伦,一个和传记作家们凭空臆测的迪伦不一样的迪伦

五月读完,再看那些圈点和涂鸦,我的思绪已被苏西放任自流的文字浸染成银丝彩线,又被细心地织成珍贵的心情锦缎,作为假期的礼物,送给自己。精美且私密。

 温暖了无数人的心灵符号

 书的封面这桢照片来源于鲍勃·迪伦第二张音乐专辑《放任自流的鲍勃·迪伦》的封套,那是19632月的一天,纽约城正值一年中最寒冷的那几天,之前还连下了好一阵的雪,苏西写道,我们当时都快冻僵了,尤其是穿着单薄夹克的鲍勃。当两人相互依偎、哆嗦地走在积满雪的琼斯街头时,美好瞬间被摄影师定格了,定格成1960年的一个图腾符号——日后温暖了无数人的心灵符号---迪伦冻得缩着肩膀,苏西紧挽着他的手臂,一脸的幸福洋溢——甜美的爱情仿佛瞬间融化了那个寒冷的大时代。

艰难、甜蜜、漂泊,目标坚定。

《放任自流的鲍勃·迪伦》于19635月发行,22岁的鲍勃·迪伦一夜成名。

很多人把苏西誉为缪斯女神,鲍勃也说如果没有邂逅苏西就不可能写出那些成名歌曲,他们彼此在生命中留下了很深很深的印迹,他们的灵魂曾经那样密切地交汇一起,在一起放任的时光里,他们用真爱描绘的文化符号流传到世界各地、富有的传奇色彩的民摇乐吸引到了世人目光。

苏西有着左翼政治意识,她热衷民权运动,喜欢威廉·布莱克、布莱希特和兰波的作品,她的思想言行,影响了鲍勃,并诗意地拓展了迪伦的思维,他的创作之笔在政治范畴里挥洒灵动起来。

听着放任自流的专辑,感受着鲍勃沙哑声音中浓郁的文学气息和流畅的民谣风格,敲打着我的文字。

六十年代的美国,战争、导弹危机和政府不听从民意的现状让年轻人陷入不解、恐慌和不满之中。鲍勃的反战歌曲《Blowin' In the Wind》(答案在风中飘)、《A Hard Rain's A-Gonna Fall》(大雨将至)和《Masters of War》(战争的主人)表明了他的反战思想和抗议精神,成为一代青年的代言人,迪伦用他的歌声宣告一个新时代正在迷惘、愤怒和抗争中诞生。

随着苏西笔触的深入,我读到了一个具有天才兰波气质的迪伦,听到了鲍勃音乐中诗人兰波的反叛之声。

极有音乐天赋的鲍勃,在民摇和之后的摇滾中将天赋发挥到极致,人们顶礼膜拜,前呼后拥,鲍勃成功引领了美国的民谣乐,成了民谣复兴运动的领袖,也成了一个时代反叛青年的偶象。有人称鲍勃·迪伦的名曲《像一块滚石》仿佛在瞬间为心灵打开了一扇门1965年的新港民谣音乐会上,鲍勃的吉它插上了电,演奏唱起了摇滚乐,颠覆了惯有的演奏形式,当然,鲍勃从未放弃过民摇的根...

有人说,不一样的人生会是一本不一样的书。我看苏西的人生,随处可见精彩之笔,而最能打动我的章节恐怕也是她与鲍勃在一起的时光了,俩人精神契合,思想交融,一股神奇的力量将他们的生命连在一起,犹如冥冥中的相呼相应。

苏西的文字,读起来轻松又韵味无穷,文笔优美还心意相投,好象我的知性女友说着她丰富的内心,一个章节一个章节地说着。于我而言,有些是陌生的,有些似曾相识,有些就是卧睡在我内心的思想精灵,文笔轻点,共鸣之音在空旷的心灵山谷响起,回声四起。

难忘的情感经历

 苏西和鲍勃爱在青涩的年纪。和很多年轻人不一样,他们的恋情里有信念、理想为基石,他们与时代共同命运;和很多年轻人一样,我们的交往也是爱恨交织的。(苏西语)

鲍勃是位语言大师。

迪伦自传中对苏西的感情有这样的文字描述,“...丘比特之箭曾经在我耳畔呼啸而过,但是这一次它射中了我的心脏。遇见她就象是走进了一千零一夜,...她就象罗丹的雕塑被赋予了生命。

他深沉又细腻的情书,定然也会触动你我内心最为柔软的一角:

没有大事发生,一切还保持着原样——鲍勃谢尔顿在等着他的珍,狗在等着出门,贼在等着老妇人,孩子们在等着上学,条子们在等着揍人,一身虱子的流浪汉在等着施舍者,葛洛夫街在等着贝尔福德街,贝尔福德街在等着被清洁,每个人都在等着天气转凉——而我,在等着你。

象在读一个有着民谣节奏的故事,其中滋味无穷无尽,情感世界本就可以这样丰富多彩。

我做了一个你的复活节彩蛋人偶,和你真像呢……我很快就把她做好了,但是绑得有些紧,不过我已把她和你都有装进了心里,我没有把她寄给你,因为我太孤独了,所以她现在静静地坐在我的书架上陪伴着我。

......

这是19644月鲍勃的来信,此时的苏西虽已经搬离西四街,此番相思之情还会融进苏西的生命里。

《放任自流的鲍勃·迪伦》音乐专辑发行后,他们的感情世界出现了裂痕。苏西先是知道了迪伦和琼·贝兹工作之外的秘密恋情,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迪伦希望苏西成为自己的附庸品,自己吉他上的一根琴弦

贝兹有着华丽圆润的女高音;鲍勃的声音粗犷沧桑;两种声音是如此的不相同、如此的不和谐,而这不和谐却有如激流碰撞石涯的瀑布,巨大落差产生的美感令听众们心情澎湃,歌迷们为音乐舞台上的最佳搭档欢呼又雀跃。

贝兹对鲍勃的事业推波助澜,鲍伦对贝兹的帮助也是显而易见---热爱政治的贝兹与一个抗议歌手的合作是一个多么正确的选择,他们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演出,给予了大时代不满青年们的心灵归属。

只是,贝兹和鲍勃因为合作中的默契和亲密,不免擦出爱的火花,也难免流言四起,仅仅流言也就算了,可偏偏又被证明是事实。

山雨欲来这一节,苏西用平和的文字说着树欲静的心情,苏西对迪伦永远是宽宏大量的,不管是赞美他的天赋还是在为他的不忠而悲伤上都是如此……”

毕加索启示录里,苏西说鲍勃的个性和毕加索有着惊人的相似,18岁时的她并不能理解吉洛的回忆录《和毕加索在一起的日子》中所写:和天才艺术家在一起,就意味着一个女人要默默付出,能够为了他的事业而舍弃她的爱好的意义,但是,在她那么小的年龄段,在她所在那个时代 就能用心实践男女间应该平等相待,共同提高的理念是难能可贵的,她思想的前卫和进步与现代女性独立、自爱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然而,她仍然具有女性的弱点,痛苦悲伤,又放不下,在崩溃边缘上作着挣扎,。。。

苏西是一位独立女性,女权主义者。她本就不想成为他吉他上的一根琴弦,也不想跟在后面捡起他扔在地上的糖果纸,更不想生活在他的光环下,成为他的保姆。不错,鲍勃才是焦点,但我未必就该围着他转。

有着苏西经历的女人不多,有着苏西相同感悟的女人大概不会少。

● “我给了她我的心,可她想要的是我的灵魂

在《别想太多,一切都好》这首歌中,鲍勃为苏西写下了令人暇想的名句:我给了她我的心,可她想要的是我的灵魂

假如真有灵魂,那么灵魂会是什么样?会象天上的运星---没有运行轨迹的运星,来无影子去无踪迹,飘忽不定难以寻觅;假如真有灵魂,那么一个灵魂在飘忽中就有可能遇见另一个灵魂---可遇,但不可求吧。

一九六零年代的格林威治村,是一个可以发生奇迹的地方,是一个灵魂可能遇见另一个灵魂的神秘之地。鲍勃和苏西的灵魂相遇在那一个时代,相遇在波西米亚圣地,冥冥之中定是有着某种注定的了。

宝贝,那不是你,是我和你的幽灵

和你那神圣的魂灵

有人说一个人的过去会赶上他们

我的不仅如此,它还超越了现在

所以,在未来属于我们时,

我会同超现实主义一起,在幕后安定,静静地看着你

这是苏西在19631月写下的诗歌。苏西说,今天读来,我却为当时的先见感到惶恐...我和鲍勃一起走过的日子从未离我远去,它们一直与我的生活交织着....”

而我只能唯心地说,一旦有过灵魂的相遇,相遇的双方永远无法离弃。

六零年代的格林威治村,村民们扎根于脚下的土地,坚定地为边缘人、弱势群体发着声音,鲍勃·迪伦以他游吟词曲家的目光关注着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敏锐地捕捉到一切可以反映他人和自己的情绪,并让这种情绪自然而有张力地从他的歌唱中喷薄而出,正如苏西所言,为自己的思想、理想和信仰而活!

苏西于2011年年初去世,《Free wheelin Time》给世人留下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手中的这本---由陈震翻译的《放任自流的时光》,201111月第一版,20124月第二次印刷。半个月里,我放任自流地阅读,放任自流地在书上做着笔记,记下所思所想,心情如同在度罗马假日,也象去了一趟格林威治村,和鲍勃、苏西一起过了一段有着波西米亚情怀的日子。

假日归来,我收获了一份真爱--真爱的诠释:在对思想、艺术价值的共同追求中,只要放任自流心中的热爱、天份、执着、纯粹,那么一定能为这个世界创造出生命的奇迹。

来源链接: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id=78232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