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学生的通知
当前位置: 首页 -> 面向学生的通知 -> 正文

听一段物理世界的“英雄史诗”

发布日期:2012-04-20    点击量:

听一段物理世界的英雄史诗

——“通识教育进行时系列报道之一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彭德倩

   编者按 科学家和教育家竺可桢先生曾言:大学教育的目标,决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医生之类,而尤在乎养成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会、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在高等教育致力于不断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今天,这句话尤其振聋发聩。2002年起,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以提高学生人文修养、打开学生思想视野、增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学术创新能力为目标,相继设置通识课程,开展通识教育。实践中,这些高校有着怎样的探索,通识教育还有哪些发展空间?本报今起推出通识教育进行时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
就像在讲物理世界的英雄史诗’……”在复旦大学学生中,口耳相传着物理与文化这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传说。物理会有怎样的文化?又与英雄史诗何干?带着疑问,记者走进了课堂。

不讲知识讲故事
  
昨天下午320,复旦第二教学楼214教室已经坐满。5分钟后,物理系博导马世红教授推着投影仪哐啷哐啷走进门,稍作整理便开讲,当天的主题是电与磁
  “
丹麦人汉斯·奥斯特一直坚信电和磁之间一定有某种关系,电一定可以转化为磁。当务之急是怎样找到实现这种转化的条件。18204月,在一次讲演快结束的时候,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又做了一次实验,把一条非常细的铂导线放在一根用玻璃罩罩着的小磁针上方,接通电源的瞬间,发现磁针跳动了一下。这一跳,使奥斯特喜出望外,竟激动得在讲台上摔了一跤,出了物理学上重要的电流磁效应……”随着娓娓道来,沙沙板书,库伦定理、电流磁效应、安倍定律……科学史上的重要发现,化为一个个科学家的探险故事” 
  
讲到电磁感应定律,马老师把法拉第当时的四大经典实验一一重现,紧接着把课讲到了物理学之外——法拉第素有 “自然哲学家之称,在他生前的2146号实验记录本中这样写着:长期以来,我保有一个观点,那几乎是一种信仰,物质的力表现的各种形态都有共同的根源,它们是相互依赖的,所以似乎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紧接着,马老师话锋一转,语调低沉:其实很多先辈的故事都在告诉我们,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往往离不开浓厚兴趣、哲学思考、大量实验以及机遇。
  
此时此刻,台下不少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他们或许已经体味到物理与文化自倪光炯、王炎森两位老师开创起就坚持至今的教学目标:比起传授物理知识点,更关注科学家的故事,期待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精彩碰撞与交融。

看到学问的本来面貌
  “
老师……”第六排,一只手高高举起来。台上马老师讲到法拉第以电磁感应定律为基础提出的,正激动着,过了会儿才发现有人举手,赶忙停下来示意尽管问。数学系大一学生小程站起来问了个怪问题:引力也是场的一种,为啥爱因斯坦没有提出的概念?
  “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鼓励之后,老师似乎也被难住了,想了一下才接着回答:你可以看看相关原著,里面确实没有提到这个概念。我们观察电磁感应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两个物理公式,可以发现两者是对称的,这就是自然科学中的美。小程似乎意犹未尽,下课后继续抓着马老师追问:有没有质量?有没有能量?
  
课堂上,绝大多数都在凝神细听,或记录演算。医学专业学生小洪和小傅笔记记得认真,不时低声讨论。两个中学加试理科的学生,早已熟知课上所讲定理公式,为何听得如此投入?小洪的回答耐人寻味:中学时讲的很多物理知识只是教我们怎么解题,怎么套公式;现在才知道,原来法拉第在前人基础上摸索出电磁感应定律用了整整八年时间,原来开普勒对地球自转的研究源于微小的器械误差,原来这些公式是这样被摸索出来的,感觉好像看到了学问的本来面貌
  
学法学的小钟与他们想法不一样,他觉得今后或许一辈子都跟物理学无缘了,想抓住机会多看看这门学科里的闪光点。这不,马老师要求交一篇读书报告,他已经锁定目标《物理史》和《十九世纪物理概念发展》,准备好好啃啃这两本大部头

展示学问最精华部分
  
在课程的最后,马老师用爱因斯坦的一段话作结束: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有限,而想象力则能概括世间的一切。这在平时或许仅仅是名人名言,可在90分钟物理世界 “探险后,很多学生开始了他们的思考。
  
在复旦大学现有的170多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中,物理与文化并非个案。正如一位参与设计完善课程体系的老师所言,希望通过这些课程,向本科学生展示人类的基础性学问与精神实践领域中的问题、思考和探索之路,展示人类社会历史的重大演变和人类当代状况的基本性质,帮助学生获得在祖国语言实践中的生命体验,以引导学生形成天下关怀、文化自觉与学术探讨之精神。
  2002
年起,复旦大学在全国率先进行转系转专业改革,推出第二专业、第二学位修读计划,建设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目前,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环境生态与生命关怀,以及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等六大模块共同支撑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其中,骆玉明的古典诗词导读、石磊的用经济学智慧解读中国等成了学生们选择的大热门。
  
这位老师说:在方式上,我们不以通论性的知识传授为重点,更希望老师把这门学问最精华的东西展示出来,给学生启发和激励。如何上出不同于专业课的通识教育课程,尚待更多实践与提升。

来源链接: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2-04/19/content_787453.htm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