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幸福 如何幸福
来源:文汇报
接受生活的多样性和矛盾性
施密德
几年前我写了《幸福》这本书,在这本篇幅很短的书中,我要探讨一个含义非常广泛的概念,就是幸福。我观察到,很多人不断地追求幸福,可是,对幸福的无度的追求最终却导致这些人非常不幸。所以写这本书,我想提醒渴望得到幸福的人,一定要找到追寻幸福的方式。
对于幸福,大家有不同的理解,我在书中按照我的想法,对它进行了种类上的划分。我也知道,在中文中对于“幸福”这个概念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我所划分的第一种幸福就是好运,也就是跟运气有关,它是我们自己的力量无法影响到的。在我们生活中,我们需要很多这样的好运,我们能做的就是张开双臂迎接它。
第二种幸福,我认为就是做一些让自己感到高兴的事,给自己创造一些非常美妙的时刻。你要知道做什么事情能够让你有快乐的感觉。是到公园散步,还是读一本好书,或是喝一杯咖啡?这很容易,且并不昂贵。也可以跟朋友进行一次长谈,或者一起度过一个美好的夜晚,这些都能带来愉悦、欢快的感觉。不过,这类幸福唯一的问题就是,它延续的时间不会太长,你不可能永远拥有这种幸福的感觉。
人类总是希望拥有永恒的幸福,这也没有问题,因为还有第三种幸福的方式,它是基于你对生活的思索。生活本身包含着很多矛盾的方面。生活中不仅有愉快的事情,也会有令人气恼的事情;不仅有愉悦的瞬间,也有不适的瞬间;不止有欢乐,也有痛苦;不仅有成功,还有失败。我们每个人都要问自己,我能不能接受生活的全部。生活的全部并不是只由幸福的瞬间组成的。只有在经过了这种深刻的思考之后,你才能够获得一种开朗的镇定。
我们不能忽视的就是,不幸的瞬间也是生活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我们无法完全摆脱不幸福的感觉。因此,我们必须学着接受生活的多样性和矛盾性。此外,你的不幸程度是不是已经让你感到无法生活下去了呢?如果是这样,你就要从我们前面提到的两种幸福方式开始,希望能从日常生活中获得很多美好愉悦的感受,让你能够获得一种新的心灵的力量并因此生活下去。我曾经在瑞士的一家医院担任十年时间的心灵抚慰师,在这段时间里面,在每天跟病人接触的过程当中,我也经常问自己,在看过那么多悲伤和不幸后,怎么还能感受到幸福的力量?后来我发现,当你看到别人的痛苦已经快到你自己的界限时,你必须闭上眼睛,扭头走开。听起来有点不人道,但是你必须先渡过自己的心理难关,之后才能自己重新汲取支撑你心灵的力量,这样才能够继续更好地帮助其他人。
一个人能够承受多少痛苦和多深的痛苦?到了你无法承受的时候,就要想办法减少和缓解这些痛苦。我对年轻人有些建议:不要对幸福有过高的期望,期望越高,往往失望也会越大,与其设置太高的期待,不如学会珍惜;此外,要付出很多努力去赢得朋友和维持友谊,这对你现在和将来的生活都非常重要,这比药物更能帮助你缓解痛苦。
我人生中感到最不幸的时刻是:当你怀疑你的目标是否可以达到,你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来实现你定的目标,未来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对未来一无所知的状况会让你产生深深的绝望。我不止一次经历过这种低潮。首先,我要思考我设定的道路应该怎样走,然后我每天努力工作,朝着目标迈进,哪怕我达到目标的时间会很长。我们要进行自我鼓励,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要相信每个人生来都具有很高的价值。我希望年轻的朋友们也能够有勇气去面对这样努力奋斗的长时间的过程。
在德语里面,快乐和幸福不是同一个概念。洛克和本雅明说过,欲望的最大化就是幸福。但是你可以自己尝试一下,假设喝酒能让你感到快乐,你原来喝三杯就够了,最大化的话可能是喝三瓶,但是这个带给你的快乐持续时间非常短。如果你一个星期都不喝红酒,过了一个星期你只喝一杯,获得的快乐就可能比你原来喝三杯或者三瓶都要大得多有的时候我们要限制自己的欲望。快乐的人不一定总是幸福的。根据我的观察,很多人可能看起来总是非常快乐,但其实心里有着很多忧伤。而幸福的人也不一定总是很快乐。比如你经历了巨大的痛苦之后,情绪已经触底,也许在这种时刻你会隐隐感到一丝幸福,因为你知道,你已经不怕继续跌落了,接下来一定会慢慢回升。这是很微妙的感觉。
中国正经历一个巨大变革的时期,人们的不安全感和对未来的不可知是非常强烈的。西方的发展过程中也经历过类似时期,但是人们的不安全感可能不像现在中国年轻人感觉到的这么强烈。我年轻时也有过不安全感,我常对自己说的是:你生活在现在这样的时代,应该感到非常骄傲。不是任何历史时期都会发生一些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展总会有停滞的时候,也许到了那个时候,你可能还会渴望变化。
幸福是一种内心的稳定
毕淑敏
我到40多岁的时候才觉得幸福是那么重要,此前我一直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幸福的人。后来我才知道,是我错了,幸福不是那么惊天动地的,不是那么大张旗鼓的,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需要很多的金钱、需要那种万丈光芒的时刻。只要我们每一个人努力去争取、去奋斗,我们就会享有自己的幸福。
我最早关注到幸福这个问题,其实还是得益于一位德国的哲学家费尔巴哈。他说过,人活着的第一要务就是要使自己幸福。我当时看到这个说法挺惊讶的。我们会觉得我们有很多的小目标,我们会被这个社会的大的舆论所引导,被一些潮流所裹挟。可是,你一定要清楚,这一生你最重要的事情是让自己幸福。
我刚才说过,我到40岁的时候才明白了这些事情,源于那时我看到一个小的故事:
西方某个国家在进行的一个调查研究,题目是“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在报纸上发出了征集答案的征文,成千上万的信函就飞到了报社。报社组织了一个评选委员会,想看看民众中对于幸福、对于谁是最幸福的人有怎样的答案。最后,按照得票的多少,第一名是给自己的孩子洗完澡后怀抱婴儿的妈妈;第二名是给病人治好了病后目送那个病人远去的医生;第三名是,孩子在海滩上自己筑起一个沙堡,夕阳西下的时候,这个孩子看着自己筑起的沙堡时自得其乐的微笑;第四名是给自己的作品划上句号的作家。
我看到这个答案以后,心里充满了悲凉。在某种程度上,这四种幸福在那个时候的我身上其实都已经历过。我有孩子,给他洗过澡,有抱过他的时候;我原来是医生,也有治好病人目送病人出院的时候;我可能没有在海滩上筑起过沙垒,但是在我们家附近工地上的沙堆挖过坑,然后看着旁边的人不小心掉进去;那时候我已经开始写作,所以也给自己作品划上过句号。我之所以难过,是因为我集这些幸福于一身,可是我未曾感到幸福。我想,不是世界错了,是我自己错了。我对于幸福的认识和把握,对它的追求,其实有重大的误区。就在这种情况下,我写了一篇散文叫《提醒幸福》,后来收入全国统编教材二年级语文里面。
四十不惑,中国的古话很有道理,时候不到真的不行,到了之后突然就明白了,所以我40多岁才明白了幸福。我现在看年轻时候写的日记,怎么能有那么多痛苦,但现在其实已经全忘记了。我原来觉得幸福是毫无瑕疵的,它应该没有任何阴影,应该那样纯粹和美好。但我现在要告诉你们,幸福其实是一种内心的稳定,我们没有办法决定外界的所有事情,但是我们可以决定自己内心的状态。或者简单地说,幸福其实是灵魂的成就。
我特别希望,年轻的朋友们从现在开始就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幸福,能明白所有的困苦都是生命过程中我们必然会遇到的。20多岁就能明白幸福该多好,你们会减少很多苦闷。当然,其实无论什么时候认识到幸福对我们如此重要都不晚,只要生命存在,我们就依然可以学习、可以成长。
在我明白了幸福以后,最重要的一个改变是,我觉得人生可以把握了。在此之前,我能把握的部分很少,因为心灵内部的那种无助感,那种随波逐流,那种对前程的不确定感,所以常常有一种深层的不安存在着。我现在越来越安宁了,我知道世上有一些事情我无能为力,这些我们都不要去费气力了。但是有一部分是可以改变的,我们怎么看待自己,怎么看待世界,我们把能改变的那部分尽我所能,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加以改变。把这些事情做好以后,我心里面的稳定感就极大地增强了。我知道我一定会有灾难,因为世上不可能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也知道一定会有人性的幽暗之处在四面八方存在着,而当我把它们看得更清楚以后,我反倒对这个世界多了一份理解。我现在会觉得,这个世界就是如此泥沙俱下,但我依然对它充满希望,依然可以安然面对。
我学习心理治疗的时候是接受人本主义的流派,我特别喜欢马斯洛说过的一句话:“做人是一件有希望的好事情。”我觉得人本主义流派有两大重要的出发点,一个是人性本善,另一个是人是可以改变的。我特别喜欢这两个基本的出发点,第一个和我们儒家的“人之初性本善”观点天然吻合;关于第二个,其实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把这个世界和自己看得太悲观,我们应该对别人和自己都充满希望。我喜欢这样的一个流派。
我当心理医生的时候,听过许多苦难、挫折、沮丧、悲哀甚至仇恨的诉说。这让我感动于人世中相依为命的信任感和生命处于困境仍寻求解脱之法的韧性。这会让我有一种很坚定的信念,即我在这种危机的时刻要和他们在一起,要尽我的力量,以我内心的温暖去帮助他们。但我仍然知道,每个人的命运是由自己决定的,最后的决定权在他们自己手里,而我会将自己一生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中收获的经验与之分享,会尽我所能帮助他们走过生命中非常泥泞而混乱的时期。当然,我也会确保自己内心的坚定,而不被那种滚滚的浊流所吞没,我们只是助人自助,最终的力量还是要来自对方的内心。
来源链接:http://news.hexun.com/2012-04-09/14017851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