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新,男,1947年出生,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国家级教学名师。
主要工作经历及成绩:
林志新,教授,博士生导师。196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1982年复旦大学病毒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毕业后在复旦大学生物系病毒研究室任实验室主任。1988年调到上海交通大学工作,历任室主任、副系主任。现任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主持学院日常工作。
先后从事病毒学、蛋白质和核酸研究,现主要从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工作。曾经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担任高级访问学者,进行合作研究。主持了多项国家科技攻关、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科委,农委的重点项目。目前正在进行的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重点项目多项。
作为上海市世行贷款项目“现代生物学导论”(非生物类)的主要参与者,已完成包括课程、教材、多媒体课件、实验与实验教材的整个课程体系的建设并通过鉴定。科研方面主要从事微生物代谢与核酸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承担市科技发展基金重点项目“DNA芯片的研制与应用”以及“提高饲化率的生物技术研究”等。曾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年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主要课程:
1.“蛋白质与多肽化学”;
2.“基因工程概论”(研究生);
3.“现代生物学导论”;
4.“生命科学前言讲座”(本科生)。
其它教学任务:
1.指导本科生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
2.指导硕、博士研究生。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1. 视觉功能修复的基础理论与关键科学问题,国家973项目, 2005-2010,课题组长;
2. 骨干亲本及其衍生品种重要性状等位基因多样性与效应研究,国家973项目, 2006-2011,子项目负责人。
教学获奖及成果推广应用情况 :
1. 面向 21 世纪课程《现代生物学导论》的建设,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01 年,排名二;
2. 现代生物学导论,国家精品课程, 2003 年,排名二;
3. 非生物类本科生生物学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5 年,排名四。
获奖情况:
1. 2001 年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 主讲课程“生命科学导论” 2002 年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 2003 年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3. 2002 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4. 2004 年获“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
主要学术论文:
1. Adapter protein NRBP associates with Jab1 and negatively regulates AP-1 activity, FEBS Letters . 580:6015-6021
2. A novel spermatogenesis-specific uPAR gene expressed in human and mouse testis,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342: 1223-1227
3. The X-linked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 gene product SAP associates with PAK-interacting exchange factor and participates in T cell activation, PNAS . Vol.103, No. 39: 14447-14452, September 26
4. Humanacyl-CoA: cholesterol acyltransferase 2 gene expression in intestinal Caco-2 cells and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Biochem J. 394, 617–626
5. Two human ACAT2 mRNA variants produced by alternative splicing and coding for novel isoenzymes, Acta Biochim Biophys Sin . 37(12):797-806
6.RSEP1 is a novel gene with functional involvement in neuropathic pain behaviour , 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 22:1090-1096
7. Comparison of Cytocompatibility of Zein Film with Other Biomaterials and Its Degradability in Vitro, Biopolymers , Vol.78, 268-274
8. Evaluation of the potential for using molecular approaches to deduce redox conditions in groundwater contaminant plumes, Annals of Microbiology , 55(1):9-16
9. Variations of dominant microbial populations in groundwater in response to the leachate from Laogang Landfil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 17(1):106-109
10. Association between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gene and late onset Alzheimer’s disease in Han chinese, Neuroscience Letters , 295(1-2): 41-44
主讲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生命科学导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