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介
陈业新,男,1967年9月生,历史学博士、教授。1996、2001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所,分别获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历史文献学专业)。2001年9月—2003年6月,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2003年6月至今,工作于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从事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先后任副教授、教授。先后为全校本科生开设《中华文明史》、《儒家文化概论》、《民俗与中国文化》(人文类通选课)、《中国文化概要》(留学生)、《中国文化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学二专)、《中国文化史八讲》(通识教育课程)等多门课程。
研究专长:专门史。
研究领域:秦汉史、区域史、传统文化与社会等。近些年来,主要集中于历史时期的环境变迁与环境保护、历史灾害与社会、传统生态意识的研究。
通讯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200240)
电子信箱:yxchen@sjtu.edu.cn 或 yexinchen1967@yahoo.com.cn
电 话:021—34206587(O)
二、科研成果
1.论文
2009年:《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探析——以“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为对象》,《孔子研究》,第4期,第4—16页。该文另收入徐诚主编《儒学•人与自然和谐论文集》(中国孔子基金会2007年“儒学•人与自然和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儒学年鉴》社,2007年增刊,第274—297页。
2009年:《清代皖北地区洪涝灾害初步研究——兼及历史洪涝灾害等级划分的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辑,第14—29、86页。
2009年:《1938—1947年黄河南泛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徐少华主编《荆楚历史地理与长江中游开发——2008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第393—417页。
2008年:《两汉时期幽燕地区社会风习探微》,《中国史研究》,第4期,第45—72页;该文第一简本以《“勃、碣之间一都会”——两汉时期幽燕地区社会风习探微》为题,载于北京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编《汉代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第116—124页;第二简本以《两汉时期幽燕地区社会风习探微》为题,载于韩国庆北大学《东西思想》第4集(中文发表),庆北大学东西思想研究所,2008年,第181—210页。
2008年:《明清时期皖北地区尚武风习初探》,程必定、吴春梅主编《淮河文化纵论——“第四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选编》,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第46—69页。
2008年:《明代国家的劝分政策与民间捐输——以凤阳府为对象》,《学术月刊》,第8期,第139—147页。《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12期“论著精华”转载主要内容,第92—93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2008年第11期全文转载,第13—22页。
2008年:《明清时期皖北地区健讼风习探析》,《安徽史学》,第3期,第101—110页。
2008年:《皖北花鼓灯探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第477—483页。
2008年:《明代凤阳府灾后税粮折色初探》,《中国农史》,第2期,第48—57页。
2008年:《明至民国时期皖北地区呰窳风习探析》,《社会科学》,第3期,第27—37页。
2008年:《民国时期民生状况研究——以皖北地区为对象》,《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第1期,第78—88页。
2007年:《1931年淮河流域水灾及其影响研究——以皖北地区为对象》,《安徽史学》,第2期,第117—128页。
2007年:《儒家生态意识特征论略》,《史学理论研究》,第3期,第42—51页。
2007年:《战国秦汉时期长江中游地区气候状况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辑,第5—16页。
2006年:《是“天人相分”,还是“天人合一”——〈荀子〉天人关系论再考察》,《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第5期,第53—59页。该文被赵轶峰主编《当代中国的“人—自然”观》[亚洲文化研究丛刊(一)]收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34—446页。
2006年:《儒家“天人合一”思想论略――以“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为对象》,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编《现代意识与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第252—281页。
2006年:《两汉荒政思想探析》,《湖北大学学报》,第1期,第12—17页。
2005年:《近五百年来淮河中游地区蝗灾初探》,《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辑,第22—32页。
2005年:《近些年来关于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研究述评——以“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为对象》,《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第2期,第74—80页、封三。该文被赵轶峰主编《当代中国的“人—自然”观》[亚洲文化研究丛刊(一)]收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89—400页。
2004年:《秦汉政府行为与生态》,《淮南师范学院学报》,第4期,第63—68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2004年第6期全文转载,第58—63页。
2003年:《两汉时期蝗灾探析》,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编、周国林主编《历史文献学论集》,崇文书局,第487—495页。
2003年:《秦嘉籍贯考辨》,《安徽史学》,第4期,第105—106页。
2003年:《西汉元帝建昭四年“雨雪”辨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辑,第32—34页。
2003年:《两汉时期天体异常灾害论探讨》,《社会科学战线》,第3期,第114—117页。
2002年:《两汉祈雨礼俗初探》,张国刚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4辑,商务印书馆,第319—328页。
2002年:《两〈汉书〉“五行志”关于自然灾害的记载与认识》,《史学史研究》,第3期,第43—48页。该文另以《论两〈汉书〉“五行志”的文献价值》为题,载于董恩林主编《历史文献与文化研究》(第1辑),湖北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29页。
2002年:《两汉时期的灾害及对经济影响的分析》,《江海学刊》,第5期,第158—163页。
2002年:《两汉气候状况的历史学再考察》,《历史研究》,第4期,第76—95页。
2002年:《两汉荒政特点探析》,《史学月刊》,第8期,第39—43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2002年第6期全文转载,第71—75页。
2002年:《两汉时期灾害发生的社会原因》,《社会科学辑刊》,第2期,第110—115页。
2002年:《两汉荒政初探》,《淮南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第22—26页。
2001年:《秦汉时期生态思想探析》,《中国史研究》,第1期,第19—26页。
2001年:《秦汉时期北方生态与民俗文化》,《社会科学辑刊》,第1期,第102—107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2001年第3期全文转载,第69—74页。
2001年:《灾异辨析——兼及〈公羊传〉与董仲舒之灾异说》,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0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第94—103页。
2000年:《秦汉生态职官考述》,《文献》,第4期,第41—47页。
2000年:《秦汉时期西北开发史鉴》,《光明日报•历史周刊》,12月8日,C3版。
2000年:《秦汉时期巴楚地区生态与民俗》,《江汉论坛》,第11期,第55—58页。
2000年:《司马迁天命观的多重性及其原因初探》,《湖北大学学报》,第4期,第73—77页。
2000年:《论项羽的多重性格及对其成败的影响》,《台州师专学报》,第3期,第30—34页。
2000年:《试论项羽兵法》,《浙江学刊》,第2期,第146—148页。
2000年:《浅谈章学诚的方志学理论与实践》,《淮南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第39—42页。
1999年:《察举制与两汉社会品评之风》,《文史知识》,第12期,第49—52页。
1999年:《汉唐饮食的社会相》,《书品》,第5期,第26—32页。
1999年:《试论两汉察举制对历史文献发展的影响》,《台州师专学报》,第1期,第12—16页。
1998年:《“罢黜百家”语出何人》,《中国史研究》,第2期,第169—170页。
1998年:《秦汉生态法律文化初探》,《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第84—89页。
1997年:《地震与汉代荒政》,《中南民族学院学报》,第3期,第88—91页。
1996年:《两汉文献整理述略》,《文史知识》第11期,第96—102页。
1996年:《湖北地震史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第75—79页。
2.著作
2008年:《明至民国时期皖北地区灾害环境与社会应对研究》(专著) (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近500年来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丛书”之一种,邹逸麟教授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51.3万字。
2006年:《鱼龙百戏——长江流域的游艺与竞技》(编著),武汉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24.6万字。
2004年:《灾害与两汉社会研究》(专著),上海人民出版社,32.7万字。该著被汝信、赵士林主编的《中国学术年鉴(人文社会科学版)》选为“年鉴”2004年度中国古代史学科优秀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379—380页。
1999年:《中华五千年生态文化》(上、下册,与王玉德教授等多人合著)(国家“九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本人完成其中第二章“秦汉时期的生态文化”、第十四章“中国历代灾害与生态文化”,第136—274、1183—1243页。
1997年:《道家逸品》(与刘韶军教授合著),长江文艺出版社。本人完成其中“超然逍遥的《庄子》”部分,第137—281页。
1997年:《汉高祖的人生哲学》(与姚伟钧教授合著),台湾汉扬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3.其他
2006年:《中国历史文选》(周国林主编、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编),高等学校历史学系本科教材,参与编写其中《礼记》部分,中华书局。
2004年:《庄子评析》,崇文书局。
2000年:《前四史选读》(与姚伟钧教授合作),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7年:《二十五史通鉴》(5卷)(多人合作),团结出版社。
1995年:《明实录类纂》(浙江上海卷)(多人合作),武汉出版社。
三、承担研究项目
2008年:《淮河流域历史地理研究》(08TS4),上海交通大学文科科研创新计划特色项目,独立主持,进行中。
2005年:《儒家生态意识与中国历史时期的环境保护研究》(2005FLS001),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独立主持完成。该研究还得到孔子文化大学深见东州儒学研究基金资助。
2001年:《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01AZS00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武汉大学张建民教授主持),本人参与研究,独立完成其中之“长江中游地区距今10000—1800年间气候状况研究”内容。
四、荣誉
2010年:第11届“上海图书奖”一等奖(《500年来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丛书》之一种)。
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规划办公室,2009年12月“成果鉴定工作信誉良好专家”。
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教师奖”二等奖。
2008年:上海交通大学晨星青年学者奖励计划“SMC优秀青年教师奖”。
2004年:上海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2002—2003)论文类三等奖。
2004年:第三届禹贡基金“优秀青年学术论著奖”论文二等奖。
2000年:全国古籍整理委员会“古文献”优秀奖学金(博士生类)三等奖。
主讲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中国文化史八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