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汉语土壤的启蒙哲学,何以可能?
——以王充的《论衡》为分析案例

主讲嘉宾:徐英瑾 教授
主持人: 陈 勇 副教授
主办单位:上海交通大学文科与通识教育委员会 教务处 人文学院
讲座时间:2021年4月9日(周五),14:00---16:00
讲座地点:闵行校区东中2-103室
主讲嘉宾简介:
徐英瑾,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全国重大社科项目“基于信息技术哲学的当代认识论研究”首席专家,“上海十大社科新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的获得者。代表作《心智、语言和机器——维特根斯坦哲学与人工智能哲学的对话》。中国知识论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2018年担任“世界哲学大会”人工智能分会场主席。
报告内容简介:
西方启蒙主义的个体的理智独立性、以“百科全书”为典型载体的公共知识库营建之必要性、世俗生活的独立性、人道主义、进步主义等五个主要论题中的任何一个并非都只能在西方文化的土壤之中得到培育,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未必是真正自洽的。换言之,在逻辑上完全可能存在着一种并非植根于西方文化的启蒙主义思想纲领——这一纲领的确包含了上述五个论题中的相当大的一部分,但它却排斥了上述五个论题中的另外一部分,以求维护自身在理论上的自洽性。而具有上述特征的中国式的启蒙主义哲学纲领,其实就可以在王充的著作《论衡》中找到。
